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新海归系列:(但现在有归海了)前中央电视台“临时工”陈晓薇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新海归系列:(但现在有归海了)前中央电视台“临时工”陈晓薇   
安普若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元勋

头衔: 海归元勋
声望: 大师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4/02/21
文章: 26038
来自: 中国美国的飞机上
海归分: 4196257





文章标题: 新海归系列:(但现在有归海了)前中央电视台“临时工”陈晓薇 (2914 reads)      时间: 2003-8-15 周五, 09:34   

作者:安普若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陈晓薇

  在克林顿访问中中国期间,不少观众都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的《中国报道》里看到了一档采访克林顿的节目,用流利英语直接采访克林顿的女记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不由询问她是谁?她就是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记者陈晓薇。

  其实陈晓薇以令人惊讶的表现出现在全国的电视观众面前并不是第一次了。就在前不久,于北京时间6月3日晨在美国东部肯尼迪航天中心,主持直播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塔载阿尔法磁谱仪发射升空的报道的就是陈晓薇。在没有提示器、监视器的露天,并且没有专家讲解的情况下,陈晓薇讲解、采访,成功地完成报道任务,表现出过硬的业务水平。令美国同行瞩目。

  陈晓薇今年30岁,毕业于南京第九中学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87年留学美国获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继做博士后,1996年10月回国,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任《每日话题》栏目主持。

  用我们习惯的说法来说,陈晓薇至今仍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临时工”,而她原来所学专业也不是新闻。陈晓薇放弃在美国如日中天的事业而回国当一名“临时工”主持人,是因为她的胸腔里装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陈晓薇有这样一条信念:用中国人的观点,向西方报道中国。而如今,她首先用清新自然的风格给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与世界直接相通的窗口。我们有理由相信:厚积薄发的陈晓薇定会给全国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


------------------------------------------------
陈晓薇:归去来兮

两岁半时,她居然“自学”了认字;从小学到高中,她一共跳了四级;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岁,到英国读书,主修分子生物学;26岁,获博士学位,接着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了两年半的博士后;28岁,她决定回中国做记者;29岁,成为英语频道“周日话题”的主持人;1999年10日,31岁的她再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抉择:告别“周日话题”,离开中国......

“陈晓薇是不是和电视上一样光彩照人?曾向克林顿发难的她,或许还有点咄咄逼人。”我一路想着走进了中央电视台。

当一个身着牛仔裤、格子衬衫,素面朝天的女大学生模样的人微笑着打招呼走过来时,我心中模糊的认识在现实中一点点地清朗了起来。

最不想做出的决定:离开中国

“我要回美国了,做完9月26日的‘周日话题’,这是最后一期访谈节目,然后再完成国庆50周年的直播之后。”这个消息令人吃惊,不过稍感欣慰的是晓薇接着说:“澳门回归时,我会再回来做特邀主持。”

“我回国已有三年了,从第二年开始,几乎每次打电话或我们见面,我丈夫就不停地催我回去。我一直往后拖,再拖下去觉得欠他太多。分开这么久他其实非常不情愿,但他尊重我的意志,理解我的向往和信念,在这点上,他又支持我。但是,婚姻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夫妻之间应该互相有理解,有让步。”这些话让我感受了一个做为妻子的陈晓薇,也打消了采访前的疑惑。 晓薇说,这是她最不想做出的一个决定,她不想离开这儿。这句话在我们交谈的几个小时中,被有意无意地说了四遍,我大概可以看懂她真诚目光背后的无奈。

回美国之后的打算,她说自己还没有想好,有出版社约她写书,美国公众电视台想请她做一档专门介绍亚洲与中国的节目,她自己也在给报纸写专栏文章。

“大夫说,我可能活不过20岁”

晓薇出生时磨难很多,由于母亲难产,生了36个小时,生下的孩子已经不会呼吸了,放在呼吸机上才救过来。

百日检查时,又发现心脏有严重的杂音,医生当时警告说如果不在小时候做大手术,就活不过20岁,而她可是妈妈的第一个孩子。

“后来妈妈告诉我说,当时抱着我往外走真是觉得天昏地暗,一步一滴泪的感觉。但当她走到一个桥头时,她的信心突然非常坚定,她觉得穷她所能,也一定要把这个孩子养大。”晓薇的语气中透露着坚毅与崇敬。

晓薇说今天的她同样有这个信心和胆量,刚开始做“周日话题”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节目是干什么的,有的嘉宾听到要谈很敏感的问题根本就不愿意来,山穷水尽的时候很多,“但我觉得,我母亲当时说一定要把这个孩子养大的精神传给了我……但到最后,我还是违背了我母亲的意愿,她希望我走的是另外一条路。” 鲁迅的书当恐怖小说读

晓薇的父母都是搞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成为科学家,这种愿望强烈到不许她看任何“杂书”,认为小说、散文都是分散学习精力的。晓薇无声反抗的一贯做法是把抽屉拉开,里面放上一本小说,走廊里爸妈的脚步声一响,就迅速用胸口把抽屉一顶,然后装作认真读书的样子,就这样她读了很多书。

爱读这些书的缘故,晓薇认为这和她从小不是父母带大的有关。晓薇出生于1968年,“文革”中父母在农场劳动,她在外婆、姨妈家长大,直到1976年8岁时才真正开始和父母一起长期生活。

晓薇三岁时住在姨妈家,姨妈和姨父是搞宣传的,家里自然有许多书。白天大人们都上班走了,只有保姆带着她。有时,保姆让她一个人玩,她也没什么别的事干,就把马恩列斯的著作搬出来看着玩,可看不懂。

“鲁迅的书我能看一点,记得当时看《药》,后面写道‘血淋淋的人血馒头’,把我可吓坏了,我把鲁迅的书当成恐怖小说了。”她的话逗得我大笑,但不得不惊叹她的早慧。

姨妈注意到了她的兴趣,给她买了许多这方面的书,还偷偷地把卷了边的《希腊神话》、《西游记》、《红楼梦》给她看。

“以至于到现在我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是好多东西只有读才能看得进去,尤其是不喜欢的。大学时考有机化学,我非得朗读教科书,那是真的不喜欢。”在美国,当丈夫洗碗、拖地时,她常在一边给丈夫读《纽约时报》,她说自己对时政的敏感或许真是从此培养出来的。这恐怕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和媒体的缘份?

“在中国,我有回到人间的感觉”

科研这条路,晓薇一直在父母、老师和同行的赞许声中走了13年。她考入众人瞩目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做博士后时,她曾连续两年获得美国政府研究基金奖,在她周围,只有她一个人得这个奖。但最终当她决心离开美国时,她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表扬也会成为包袱。虽然不喜欢,但为了这个包袱,她在既定的轨道上走了13年。“人生只走一次,我干吗要为自己背包袱?”于是,她轻装回到了中国。

在美国生活了10后,晓薇回国了,而且一脚踏进了与科研毫不相干的媒体,这让人颇有点不可思议。

“回国是因为我不喜欢美国的生活。在我回国一年多之后,有一天戴安娜出车祸去世了,那天举行她的葬礼有一个镜头是,很多普通的英国人站在街道上默默地为她祷告,当时神父的声音说,她现在离开我们,我们相信她的灵魂已升入天堂,会在那里安息,那是一个美的世界。我当时有一种特别震憾的感觉:天堂那么好,但没一个人急着要去,这是为什么?我不喜欢美国就是这个道理。美国虽然什么都井井有条,干干净净,我仍然不喜欢,反而更喜欢在中国,尽管很多地方不尽如意,但有一种回到人间的真实感觉,它活生生地发生着,虽然也会有令你无法忍受的事情,它刺激着你的每一个感官,也刺激着你的大脑。”她轻轻地一字一句地描述着,仿佛从虚无缥缈落入人间凡俗,这种质朴也感染着我的情绪。

“那么,美国在你的心目中是否真的完美如天堂呢?”我接着问道。

“不是,”晓薇回答得非常干脆,“如果天堂也是人升进去的话,它也会有人歧视人、人压迫人、人排挤人,这是人的本性。美国有一个近乎天堂的地方,就是它的依法办事。但也会达到教条的程度,比如在路口,红灯亮时,即使没有一辆车通过,他们也不会过街。人治和法治是两个体系。中国人治的体系是在两千年前商鞅和李斯变法失败时就奠定下来的,没有办法,这也不能简单地说人治就是糟糕,它有它的灵活性、弹性和伸缩度。”

科学对我来说是“指腹为婚”

为什么放弃搞了13年的科学研究,改做媒体?晓薇这样来解释这个看似突然的转变:当年她19岁出国时,国内的信息量还太少,即使今天也还差得很远,她想告诉12亿中国人一点信息量,同时告诉西方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而且,晓薇觉得她对文字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

最终促使晓薇回国的一件事是看了BBC的一个纪录片,讲述在云南的大山里,一个贫穷的民办教师的故事。当时,她搞不懂是去当老师,还是当记者,她的一位朋友告诉她做山村教师只会影响几十个人,而记者则可能会影响到上百万人。于是,1996年10月,晓薇回到中国,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名临时工,直到今天。她的选择父母不同意,但他们并非坚决不让她回来,现在晓薇仍没有说服他们。

晓薇说她曾给妈妈写过一封很长的信,里面写道:“科学对于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指腹为婚’,生下来之前就注定了。长大后,我发现自己不喜欢,而且没法使自己喜欢。那时,在实验室里,天天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劳动,做不喜欢的事,包括刷试管洗烧杯时,我觉得就像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丈夫端洗脚水一样。” 晓薇觉得科学研究是一项很神圣的工作,包括她丈夫也是做科研的。但她认为自己不适合,原因是,她天生耐性不足。“我丈夫在我脾气不好的时候跟我开玩笑说,你的导火索太短。”

香港回归首战告捷

回国之后,晓薇先学后期编辑,急性子的她却总想做一名记者。香港回归时,她的机会终于来了。

在这之前,别说是直播主持人,她什么主持人都没做过,那一次她竟成功地做了下来,并且没出任何差错,美国CNN 和美国国会的频道都转播了这次英语现场直播。

“当时,我在北京,现场的情况靠中文频道的信号提供,必须听着中文,把英文说出来。但由于中英文节目安排不同,又有导播的指令,左耳听前方记者说,眼睛看画面,因为对内和对外口径不同,不能做同声翻译,同时,眼睛还要看提示器上写好的解说词,右耳听导播指令,这样的节目一直做了11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下来之后我一天半睡不着觉,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与兴奋的状态。”

从那以后,领导发现了她的才能,1997年9月,决定因为有她的存在而开设“周日话题”。到目前为止,她已多次主持中央电视台中英文频道的现场直播,包括阿尔法磁普仪升空仪式,长江三峡合龙工程的现场、黄河小浪底水坝合拢仪式。 “我向克林顿发问”

克林顿访华期间,陈晓薇在上海采访了他。按照中国的习惯,采访国家元首,不能不客气。而西方记者往往会趁机提一些刁钻刻薄的问题。晓薇决定把中、西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当时,她提了两个令人吃惊的问题。

在前一段的访谈中,克林顿谈他在中国看到的情况,陈晓薇抓住时机追问了一句:既然你已经在中国看到了方方面面的现象,那么您认为您的工作和江泽民主席的工作相比,哪一个更困难? 克林顿一听,笑了,在场所有人,包括我国外交部的官员和白宫的助理们也笑了。克林顿答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认为江泽民主席工作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中国改革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国家又这么大,人口又这么多......美国现在要联合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做许多艰难的工作。

陈晓薇接着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冷战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从来不掩饰自己在国际事务中所要充当的领导角色,现在我想问总统先生:今天的世界需不需要一个领袖,如果需要的话,为什么应该是美国?

克林顿听到这个问题顿了一下才说:对你问题简短的回答是,世界现在还是需要一个领袖,但是美国作为领袖也不应该单方面说了算,还应该联合其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做出决策......

“我的遗憾是影响的受众太少”

“周日话题”是国内唯一的电视英文访谈节目,它的孕育、出生和成长,晓薇都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她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地呵护着这个节目。

第一期“周日话题”正是在“十五大”召开期间,她请了北京大学一位经济学教授和一位政治专业的研究生,谈论经济和政治改革。

当北大的研究生在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时,晓薇忽然插了一个问题:“你现在是共产党员吗?” “不是”。

“那么你想不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呢?”

“我想。”

“为什么?”

“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仍然是全中国精英所聚之地,我是学政治的,所以如果想为国家做出贡献,就必须加入中国共产党,帮助党来建设这个国家。”

陈晓薇之所以这么提问,是因为这关系到年轻一代的信仰,也正是国内与国外的人关心的。

与一般的访谈节目不同的是,陈晓薇不愿意事先给嘉宾问题。她认为学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

在和各国大使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大使们见到她的第一句话通常是:我们非常喜欢看你的节目,你是告诉世界中国是什么的最好的窗口。 令陈晓薇最感遗憾的事情是,由于语种决定了受众群的限制,而许多老百姓仅仅是由于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或者少,他们并不见得素质就差。“我觉得自己影响到国内的受众群太少了,我真正希望的是为12亿人服务,而不是为这其中的几千万,我以为一个记者的天职是为不幸的、在底层的人做些什么。”

“我丈夫是一个正统的西方人”

陈晓薇的丈夫是个做脑神经研究的医生。提起丈夫,晓薇说:“他其实完全可以开业做临床门诊,这样就可以挣到五倍于现在的钱,但他在做基础研究,与国内一样,收入也不高。不过,我们俩对物质不丰富都没有意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至今,他们夫妇俩还没有买自己的房子。 “我丈夫是一个非常正统和善良的西方人,每次看到大街上乞讨的人,他总会给他们钱,并且站着跟他们说几句话,他从心底里没有等级观念。”

“那么你们生活在一起,会不会由于东西方的不同而产生磨擦呢?”我问。

“绝对有,但理解与不理解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比如一杯水没有装满,有人说是半满,有人说是半空。我们结婚都8年了,理解在一点点加深。但我认为,即使结婚20年,都可能会出现新的不理解,新的事总在发生,人也总在变。可是,我们之间的一些不理解和不沟通很难说是东西方的问题,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问题,还是就是两个人的问题?我觉得他本质上是一个西方人,因为我,他才更了解东方。而我本质上是一个东方人,因为他,我才更了解西方。” “当年我回中国时,他送我到机场,他是一个从来不流泪的人,那天,他还是流泪了,在机场当着那么多的人。”

晓薇最后告诉我说,她之所以要回去是因为有一件事对她触动很深。

“我有一次回美国探亲,他去上班了,我看到音响里有一张CD,就随手放了一下,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女声,唱歌出来的是:Jesse,come home,这里非常孤独。我就想当他一个人听这首歌时,会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欠他太多。”晓薇动情地讲述着这件事,眼中似乎闪动着莹莹的泪光。 “反正回美国依然会做媒体,还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我这样宽慰她。

“但这里的事我更想做,这是我最喜欢的工作,也最难离开的。这话听起来有点假惺惺,但我确实想为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事。回美国做的节目毕竟是给美国人看的。”她似乎不知道说什么才能让我相信她。

“我到现在也不能忘记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是义务教育,我没交过学杂费,是人民培养了我,我该为他们服务。记得美国轰炸我大使馆之后,有一位美国朋友问我,你私下告诉我,你更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我毕竟在美国生活了13年,又嫁了个美国丈夫。想了半天,我告诉他,如果中国是娘家的话,美国是婆家,我不希望他们之间有真正的冲突,但我跟娘家人更亲。”





作者:安普若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新海归系列:(但现在有归海了)前中央电视台“临时工”陈晓薇 海归论坛 2003-8-15 周五, 09:34
[转帖]不归路:接近疯狂的中国高利贷风险一触即发! 中央电视台 海归商务 2011-8-25 周四, 10:26
海归造北京电视台挖苦,签名反对北京电视台无良报道 海归主坛 2009-11-18 周三, 03:30
逗你玩系列:【恐怖照片】中央电视台到底是怎么着火的? 海归茶馆 2009-2-12 周四, 12:32
了解中国系列: 【新闻照片】看看都烧成什么样子了?!火里诞生的中央电视台大... 海归茶馆 2009-2-11 周三, 21:28
边走边唱系列:【漂亮照片】这是我2009年1月16日拍摄的中央电视台新楼照... 海归茶馆 2009-2-11 周三, 07:58
国内新闻:【新闻照片】接美女线报,中央电视台大裤衩子边上的大楼着大火了 海归主坛 2009-2-09 周一, 22:08
东拉西扯系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英文,能不能找给他们培训培训? 海归茶馆 2008-5-01 周四, 17:3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安普若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什么是QQ号码? MSN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