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期货案例分析之一:株冶事件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期货案例分析之一:株冶事件   
hwarrensen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少将

头衔: 海归少将
声望: 专家

加入时间: 2004/02/22
文章: 1961

海归分: 300128





文章标题: 期货案例分析之一:株冶事件 (2863 reads)      时间: 2008-4-22 周二, 03:01
  

作者:hwarrensen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期货案例分析之一:株冶事件

2007-04-20


事件概要:

株洲冶炼厂,也就是如今的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1997年,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已从事两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员,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越权进行透支交易,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其头寸远超既定期货交易方案,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并发生逼仓。
  事情暴露时,在LME市场已卖出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仅为30万吨。
  事发后,1997年7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当时,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亲自到工厂蹲点近一个月,一边采取头寸止损、追加保证金、合理调期等措施紧急处理头寸,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调集其他锌厂的货源、组织交割,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
  但终因抛售头寸过大,最后只好以高价买入部分合约平仓履约。由于从1997年初开始的六七个月中,多头推高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这导致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额达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报道汇集:

回首株冶事件:一样的逼空 不一样的预期

https://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 13:55 《财经时报》记者 李文科

  其实,早在1997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就曾出现过多逼空的一幕。当时的空头头寸大多在中国人手中,“株冶”事件最后造成近15亿元人民币巨亏。
  “株冶”事件发生正值中国刚刚介入国际期货市场的起步阶段,国际基金打出一个“多逼空”的漂亮仗,给了中国一个下马威。

株洲冶炼厂,也就是如今的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1997年,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已从事两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员,越权进行透支交易,在LME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其头寸远超既定期货交易方案,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并发生逼仓。

  事情暴露时,其在LME市场已卖出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仅为30万吨。

  事发后,1997年7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当时,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亲自到工厂蹲点近一个月,一边采取头寸止损、追加保证金、合理调期等措施紧急处理头寸,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调集其他锌厂的货源、组织交割,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
  但终因抛售头寸过大,最后只好以高价买入部分合约平仓履约。由于从1997年初开始的六七个月中,多头推高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这导致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额达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看起来株冶事件与此次事件有很多相似性,都是被多头逼仓,都可能因此面临巨额的损失,但今天与株冶事件有本质区别。
  “株冶事件”发生时期的中国既非最大锌消费国,也非最大的锌生产国,这也决定当时在处理危机时,目标只能定位为“最大幅度的减少损失”。
  不过,今天的国储局远非昔日的株洲冶炼厂,国储局这一特殊角色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必然会让同样的危机有不一样的预期。


国储风波与株冶、中航油事件的差别与启示

2005-12-29 15:12:23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付少华
  近期,国家储备局做空伦敦期铜、巨额空头头寸被套的传言成了期货市场关注的焦点。从传言被套15万―20万吨头寸,到近日传出国储局申请20万吨铜出口指标;从国储局不断在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交割和拍卖,到国际铜价依然一路上升,不见回头。不论最后的结果如何,专业人士已然明白:基金正在利用各种手段使国储局深陷泥潭。
国储局的遭遇使人想起从前的株州冶炼厂(以下简称株冶)做空伦敦锌和刚刚平息的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做空原油期货引发巨额亏损事件。多年之后,株冶凭借自身的努力早已恢复元气,依然是国内锌行业的龙头和效益颇佳的企业之一。中航油也在各方的努力下顺利实现重组,即将获得新生。尽管中国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时间不长,但巨额亏损事件时有发生。从株冶、中航油到国储局,有太多的相似,也有很大的不同,值得反思的问题就更多。
近日,又有五家企业取得了在国外市场进行期货套期保值的资格,使得国内可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的企业达到36家,以后的风险也决不会小,亏损也肯定会产生。如何正确理解企业发生的亏损?如何帮助企业吸取经验教训?这是国内专业人士、主管部门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株冶、中航油亏损与国储风波的共性

仔细分析几大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发现上述三家有以下几大相似之处:


1.三家都是空头,且头寸巨大。
在多年境外期货交易实践中,我国企业巨大损失大多发生在抛空上。1997年,株冶事件发生时,株冶在伦敦累计卖出的锌空头头寸达到45万吨,而当时株冶一年的总产量才30万吨。2003年―2004年中航油事件发生时,中航油在伦敦、新加坡、美国的期货、期权市场上卖出了大量看涨期权,累计数量达到5200万桶。

如今的国储风波依然如此。不论是个人行为还是单位所为,传言的15万―20万吨铜空头头寸都不是一个小数。

2.监管缺位。
株冶事件、中航油事件之所以发生且损失巨大,与交易员的胆大妄为和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及上级单位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1997年株冶事件发生时,株冶已经从事了两年多的锌套期保值。由于监管松懈,具体经办人员逐渐开始越权交易,在出现亏损后没有及时汇报,领导也没有及时发现,并且大胆到继续加仓,导致亏损不断加大,直到巨大的头寸和损失已成为事实,在外方逼债上门时企业领导和主管机关才察觉。中航油也存在多头交易、分散交易、管理混乱的问题。直到亏损巨大,资金链断裂,主管领导还不清楚公司究竟有多少头寸、有多大风险。
对国储局来说,监管方面和上两家有很大的差别。但如果是个人行为,监管问题就值得深思了。据市场传言,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其巨额保证金从哪来?至少有冒用单位授信额度谋私利之嫌,单位监管不力是肯定的。如果是单位所为,则完全可以理解。国储局有收储和释放铜库存的权利,有责任维护和保障铜的正常供应。

在这一系列风险产生的过程中,肩负境外期货监管重任的中国证监会对许多事件可谓有心无力。株冶事件发生时,证监会对境外期货交易的监管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既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人力、财力等必要的储备。中航油是新加坡上市公司,证监会可谓鞭长莫及。

3.对大势把握出现方向错误。
产生亏损的直接原因当然是头寸的方向出现了问题。在这一点上,三家又有所差别。株冶事件发生时,有色金属的牛市行情早已结束,世界经济也出现了衰退的前兆,但其头寸巨大到难以维持,最后也没能等到救世主的到来。在其斩仓之后,锌价就如滚石下山,一路不回头地跌去一半。中航油事件发生时,尽管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若没有基金挤仓,中航油肯定亏不了。但在中航油被挤出局后,油价依然涨势不止,就值得深思了。国储局抛铜事件,只能认为其头寸太大,方向把握失误。一年以前,有谁能肯定2005年11月份的铜价能达到4200美元/吨以上呢。

4.妄自尊大。
对价格走向把握失误并不一定要受到指责和一定会产生巨大损失,但当方向失误和妄自尊大结合之后,巨额亏损就会随之而来。
有期货交易以来,所有发生重大亏损的主角都有相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业内、基金管理公司或银行中较著名或领头的企业和机构。他们都认为自己有实力、有后盾,摆不正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他们的领导往往很受人尊重,他们的交易员都有强烈的控制市场的欲望,他们总希望市场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不知不觉中,他们开始与大势抗衡,他们忘记了市场风险,忘记了交易的基本原则和忌讳,逐步加大已经处于劣势地位的头寸,最后走向失败。


5.底牌清晰。
株冶抛空45万吨锌头寸,而自己的年产量才30万吨。对手相当清楚的是:短期内你根本无法交割如此庞大的头寸。因此,基金利用交易规则,不断拉高现货价格,使得移仓展期成本不断增加。随着头寸的积累,风险不断扩大,经纪商和交易所担心出现风险,就会不断提高保证金,最后导致集中斩仓,价格大幅波动,账面浮亏变成实际损失。

中航油更是如此,公司本身的业务运作需要采购大量原油或汽油,但期货交易却大肆抛空,性质本身就是完全的投机,巨大的头寸肯定没有实货交割,被市场逼仓也就无法避免。

国储局有多大的铜储备,尽管具体数据市场不清楚,但对业内专家来说,大致的数量应该还是比较清楚的。能有多少储备铜用在期货交割上,基金对此也十分清楚。正因为如此,基金才敢大肆拉抬价格。

二、国储风波与株冶、中航油亏损有本质区别

尽管三者相似之处颇多,但国储风波与株冶和中航油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国储局有权对库存铜进行轮换或者利用库存来稳定铜供求关系,只要得到国家授权,无可指责。株冶作为国内锌产量最高的企业,在LME抛锌进行套期保值是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并没有违反有关规定,方向无可指责,最大的错误是没有有效地控制头寸数量。中航油的生产经营需要大量的原油,其套期保值方向应该是买入保值,其产生亏损的头寸来自大量的空头期权,目的显然是投机。
另外,处理方式和结果大不相同。面对危机,株冶的处理最成功。当危机发生时,所在单位和主管机关并没有过多地辩解,而是面对困难。当时的有色总公司领导及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亲自到工厂蹲点近一个月,一边紧急处理头寸,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货源、组织交割,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因此,株冶事件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想像的大。中航油由于是股份有限公司,国际经纪商也知道无法让中国政府买单,在头寸处理之后,部分亏损只能由上家代理商买单。国储局风波还没有水落石出,是交割还是斩仓认赔难下结论。国际经纪代理商当然要大造舆论,希望中国政府来买单。

三、三大事件的启示

三大事件的发生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深思:

1.监管难题要认真解决。
监管的法律法规要有可操作性,要符合期货市场的特点。在仔细研读了证监会2001年发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后,笔者发现,这与其说是一部管理办法,还不如说是一部自律条例。管理办法很难适应期货市场风险瞬夕万变的特点。如办法的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将上月期货项下自有外汇资金和购汇汇出情况、期货经纪机构的现金、头寸报表即对账单报国家外汇局。第三十四条规定:持证企业应在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上月境外期货业务情况。
这些规定看似严格,但前提是完全建立在企业自报的基础上,这就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首先,这些监管办法可能只适应国内的交易制度,在防范境外期货交易上有天生缺陷,这也正是我国企业总是在海外交易所翻船的原因。部分国家的交易所,特别是英国的金属和原油交易所,保证金都采用经纪商授信制度,交易时并不需要有现金,只有等实际亏损已经产生才追加保证金,有些经纪商为吸引交易甚至有意对具有国家性质中国企业放松保证金追加力度。其次,期货交易的特点是行情、风险多变。每月前10日上报上月交易情况,即使真实,恐怕也难以控制风险。即使国内期货交易所实现的每日风险结算制度都不时出现重大风险,何况每月一报呢。另外,对企业、个人的违规行为的界定和处罚应该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和威慑力。
总之,监管难题要认真解决,要像国内交易所控制经纪商风险一样,对企业交易情况和风险状况进行实时监管,并建立监管、汇报制度。

2.正确认识期货市场的亏损。
期货市场的特点就是高收益、高风险。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要国际化,要利用期货市场,就要适应国际市场的交易规则和正确认识期货市场的风险。政府、社会也要对期货市场有清楚的认识,不能只要出现巨大风险、产生重大损失就法办、免职、处理,就群起而攻之。要分清情况,要理智面对亏损,要有法可依。
在近几年的商品大牛市行情中,国际上许多大的生产商的套期保值头寸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黄金市场上,每年减持的黄金对冲头寸都在300万盎司左右,这些头寸都是业内重要的黄金生产商按生产计划进行的产品抛出保值头寸,减持引发的亏损数以亿计。国际大的铜冶炼商在本次牛势行情中的保值头寸也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但由于头寸控制得当,没有哪一家企业因此破产,没有哪一家企业受到指责,也没有哪一家企业受到中国企业如此这般的关注。国储局只要得到授权,在铜供应紧张时,为维护供求关系平衡、保障市场供应,合理抑制物价是国家赋予的权利,出现亏损无可指责。

3.正确理解定价权。
长期以来,国内许多行业人士、专家学者都认为,我国企业在期货市场巨亏、在现货市场受挤兑的主要原因,是交易所设在别的国家,交易法则是别人制定,定价权在别人手中。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观点。导致我国企业损失惨重的交易所都有近百年的历史,都有健全的交易制度。所有制度和交易方式并不是专门针对我国企业设定的。在一个完全开放、自由流通的市场中,价格走向是有基本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谁能把握市场发展方向,谁能认清经济运行规律,谁就能发现价格,谁就拥有定价权。定价权并不意味着决定市场走势,并不意味着决定交易方向,并不意味着能操纵市场。也不是说谁交易量大,谁就能左右一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的实力在不断增强。对定价权的错误理解,使得许多企业希望控制市场、争夺所谓定价权的欲望日益强烈,也导致了一旦企业决策违背基本经济规律、实力越大损失越惨重局面的出现。

四、对境外期货交易风险控制的建议

要有效控制境外期货交易风险,必须有健全的监管法律法规,而且要有可操作性。因此,笔者建议:
1.要求有资格进行境外期货交易企业的交易账户必须开在国内由证监会选定的期货经纪公司,证监会委托国内期货经纪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对交易账户进行实时监管,并每日汇报。
2.境外期货交易保证金与美国和国内一样实现现金制,取消英国交易所的授信额度制。
3.规范境外交易代理商的行为。证监会应该帮助企业或者国内期货经纪公司选定或者指定境外期货交易代理商,并随时对代理商的交易行为进行询问,对有意放大授信额度、诱导交易等行为进行监督。一旦风险产生,必须让其受到惩罚,并取消其代理国内企业境外期货交易的资格。

4.建立合理的风险处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价格稳定体系。从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农产品补贴到智利政府的铜价稳定基金,大凡在一个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或影响国计民生的商品,政府都制定了保障供应和稳定价格的制度和体系。当铜价跌到1600美元/吨时,智利政府动用铜价稳定基金,直接向国内企业收购20万吨铜,既有效阻止了铜价继续下跌,又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保障了国内铜工业的稳定正常发展。在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时,美国政府动用国家财力,增加对农民的补贴,保证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稳定了产量。在飓风发生时,美国动用原油储备向市场出售,保障了市场供应,平抑了价格。对我们来说,目前遇到人为因素或自然灾害引发的损失时,没有健全的市场调节制度,回旋的余地太小。我们要增强国家储备的功能,使国家储备有充分的市场调节力度和能力。

其次,要建立一套风险反应机制。一旦风险产生,从行政主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当事单位上级主管单位、新闻舆论等,都要建立有效的处理和应对机制,力争将损失和负面影响减至最小。

作者:hwarrensen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期货案例分析之三:国储铜事件 海归主坛 2008-4-22 周二, 03:04
期货案例分析之二:中航油事件 海归主坛 2008-4-22 周二, 03:02
期货案例集锦 海归主坛 2008-4-06 周日, 00:30
中储局铜期货案再爆惊闻 期铜赌局还在继续ZT 海归论坛 2006-5-16 周二, 11:58
案例分析作业:FedEx收购Kinko’s案例,谁来写个案例介绍和分析 海归论坛 2004-9-09 周四, 15:31
案例分析作业:EBay的PayPal很是成功,有没有人可以给大家搞个案例分析? 海归论坛 2004-7-24 周六, 00:35
案例分析蓝点:一家本土Linux企业的跌宕浮沉(转贴) 海归论坛 2004-1-18 周日, 04:56
【套期保值案例分析】-通过期货市场是怎样做到控制生产成本,保住销售利润,规... 海归主坛 2008-4-12 周六, 05:56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hwarrensen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