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转帖]盘问“索罗斯们”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盘问“索罗斯们”   
tahiti
[博客]
[个人文集]





游客










文章标题: [转帖]盘问“索罗斯们” (1393 reads)      时间: 2008-11-16 周日, 17:47
     

作者:游客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仅仅一年前,保尔森这个名字还只能让人想起那位眼下正焦头烂额的美国财政部长,而今天,另一个约翰.保尔森(John Alfred Paulson) 的名气和受关注度差不多可以取而代之,至少在11月13日这天是这样。

这天一早,戴黑边眼镜、留一头整齐的后梳短发的约翰·保尔森出现在美国国会政府监督委员会听证室的证人席上。貌不惊人的外表,完全看不出是那位旗下掌管的基金在5年内翻了25倍的华尔街“赚钱之神”——他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危机中赚了37亿美元,2007年里平均每小时进账140万美元,创造了华尔街史上最高的赚钱效率,连他的老前辈、10年前上一场金融危机的大赢家乔治.索罗斯也请他吃饭,向他讨教赌做空楼市的细节。

问题是,他的钱是在美国民众失去住房的痛苦前提下赚来的,这刺眼的财富在一片哀鸿遍野中引起了国会的注意,所以今天他不得不走这一趟。

与他并排而坐的除了索罗斯,还有另外3位华尔街顶级对冲基金经理。这5人2007年平均赚得10亿美元以上。

听证会的主题本来是探究对冲基金在这场危机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但结果,议员们关心得更多的是赚了这么多钱的保尔森是否交够了税。

2005年时我发现不妙

“2005年当房价还在飙升时,我发现不妙,借贷过于宽松、银行杠杆率过高、信用风险被低估。”13日上午,约翰·保尔森坐在听证室里语调平缓地讲他的赚钱秘诀——他赌美国老百姓会破产,他赌赢了。

这位有20年从业经验的专业交易员,试图让大家相信他并没有什么奇迹,而只不过是没有完全失去常识而已——当雷曼兄弟用4倍于净资产的债务驰骋债券抵押产品市场时,保尔森管理的基金负债率从未超过33%。

“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我们当时购买可能跌价的房债产品的CDS以求自保。”保尔森准备的书面证词就像一份招投资说明书,附有他今年投资的数据表格,“随着房债产品价格下跌,我们的投资人获得显著回报”。

信用违约交换(CDS)是担保房债坏账的保险,担保债务凭证(CDO)是房屋债券的衍生品,两个产品的价值负相关。

2007年房价下跌加速了房屋破产,CDO变得一文不值,CDS价格飙升,保尔森管理的对冲基金规模从5年前的8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20亿美元,他的基金资产总价达到36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

在2007年,收入排名前25位的对冲基金经理人平均入账8.92亿美元,同比增长68%。其中高居榜首的保尔森,据估计从向投资者收取的费用中获得了23亿美元的分红,并从他自己投资于Paulson & Co. 基金的资本升值中赚得了10亿美元,按一周工作用40小时算,平均每小时进账140万美元。这远远抛离排名第二的索罗斯——后者在规模达170亿美元的量子基金的个人投资增长中赚得20亿美元。

“我们和客户对投资收益实行八二开。客户得到收益的80%,我们得20%。”保尔森用最平实的语言解释自己财富的来源:“如果投资亏损,我们必须把亏损的部分赚回来还给客户,然后才能继续拿提成。如果我们连续亏损,则要自掏腰包偿付客户亏损。”

也许意识到议员们“来者不善”,保尔森特意为自己准备了颇具社会责任感的辩词: “我们的公司为美国人提供了无数高薪工作机会,而且我们有80%的资产来自外国投资人,我们能赚外国人的钱,就像出口对美国经济的作用一样重要。”

“我不认为这是合理的”

保尔森尽量中性地描述自己的成功,但这场以国家灾难和成千上万民众的惨败为代价的赌博实在过于残酷,以致使他几乎成了魔鬼的化身——在无数普通美国人失去房屋的时候,他的家则搬进了纽约东郊一幢价值4000万美元的湖边别墅。

于是,有“国会巫师”之称的国会监管与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瓦克斯曼这次把他找来,是想探究对冲基金是否对眼下的市场动荡负有责任。

议员们向在座的5名对冲基金巨头提问,讨论是否需要加强对对冲基金的法律规范。目前的美国法律对对冲基金的约束不多。对冲基金可以不向SEC登记,登记了也不必向SEC汇报投资组合细节。没有人知道美国有多少个对冲基金。

对议员们的提问,索罗斯回应说:“金融创新手段非常复杂,监管机构如果无法理解这些手段,他们就最好不要允许这些手段的存在。”

保尔森也是政府干预的反对派。他的回答是:“基金向监管层汇报是需要的,但是要注意监管层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不过,在125分钟的听证会上,议员们问得最多的是5位证人的税收缴纳。

给中产阶级减税是美国时下的焦点话题。中产阶级税收被认为重于处于社会两极的穷人和富人,家庭收入的50%用于缴税。“股神”巴菲特就发现他的秘书的税负比他还重——巴菲特说自己缴税17%,这还是在没有使用合理避税手段的情况下,而他的秘书要交税30%。

新当选总统的民主党人奥巴马承诺要给95%的美国家庭减税。民主党也控制了众议院的政府监督委员会,因此议员们今天借机再次质问税收公平。

数位议员在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场这5位亿万富翁的收入税率,竟低于一名普通教师或者水管工——5位证人的收入中属于投资收益的部分,最低税率可达15%,而一名普通教师一年如果挣5万美元,他要交的税收却在25%以上。

发生如此怪象的原因是基金管理人可以将收入申报为资本收益,在资本收益税中,如果纳税人在获得收益之前持有这些股票超过一年,则应缴纳15%的税收,如果持有时间不足一年,则收益税更高。

相比之下,正常收入的积水方法是头23000美元收税20%,剩余部分实行累计计税。


“你们取得了难以想像的成功,但却不按正常收入缴税,”瓦克斯曼首先点名问保尔森,“你去年挣了30亿美元以上,假设里面的20%是长期资本收益,那是6亿美元,这是很多钱,你怎么看?”

保尔森两手抱怀,歪着头,略显不满的样子。他一边思考,一边靠近话筒,开始说话。

由于他发言声音很小,议员Cummings不得不打断他,提高声音说:“我希望你在回答我的问题的时候声音跟我的一样大。”

保尔森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语调仍然很平:“我尊重你对税收政策的关心,但是我相信我们的税法是合适的。如果你的选民,不管是教师还是水管工,也购买了股票,而且持有超过一年再卖掉,他也会交15%的税的。”

但是基金管理人毕竟不是资本金所有人,跟个人买股票终究不同。Cummings追问道:“但是这些钱不是你的钱,是你管理的别人的钱,对吗?”

“在合伙制下,只要是持有超过一年的资产,每个合伙人得到的收益都按照15%缴税。”保尔森回答。

议员没有继续追问,转向了另一位证人。

在问了一圈之后,议员们进一步提问证人:“你认为应该把资本所得和普通收入同等纳税吗?”

索罗斯首先回答:“我对此毫无异议。”另一位证人James Simons也对此表示赞成。

保尔森却唱起反调。

“我不认为这是合理的。短期资本收益就是短期资本收益,长期资本收益就是长期资本收益,普通收入就是普通收入!”说这话时,保尔森的话音清晰洪亮,和刚才判若两人。

作者:游客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上一次由tahiti于2008-11-16 周日, 18:04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相关主题
[转帖] 索罗斯定会竭尽全力干两件大事 海归商务 2011-7-30 周六, 12:50
[转帖]索罗斯眼中的信贷危机(上) 谈股论金 2009-2-19 周四, 07:53
[转帖]索罗斯露出牙齿 继续唱衰美元 东方早报 海归主坛 2008-1-25 周五, 12:45
前索罗斯基金操盘手琼斯:我们如何制造亚洲金融危机? 谈股论金 2007-7-05 周四, 06:34
[转帖][历史随笔]世纪豪赌──索罗斯与英格兰银行的英镑战役史(1)战争的起因 海归论坛 2006-8-19 周六, 08:00
索罗斯,一代枭雄终谢幕! 海归商务 2011-7-27 周三, 03:24
邓聿文:反思"索罗斯门徒"知名海归金岩石黯然辞职 诚信... 海归商务 2010-12-07 周二, 09:36
索罗斯携近90亿美元驻扎香港 狂赌人民币升值 海归商务 2010-10-23 周六, 14:22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