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zt随着生活经历的增长, 我渐渐相信这个世界上很多事请的发生并不完全是随机的, 相信人是有灵魂的,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zt随着生活经历的增长, 我渐渐相信这个世界上很多事请的发生并不完全是随机的, 相信人是有灵魂的,   
ycm

警告次数: 1



头衔: 海归少将

头衔: 海归少将
声望: 讲师

加入时间: 2005/10/07
文章: 616

海归分: 268532





文章标题: zt随着生活经历的增长, 我渐渐相信这个世界上很多事请的发生并不完全是随机的, 相信人是有灵魂的, (2107 reads)      时间: 2010-3-05 周五, 14:15   

作者:ycm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上帝存在吗?



我的回答是: 存在. 不过我心目中的上帝也许并不是你心目中的上帝. 让我来讲讲我从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到如今虽然不彻底, 但越来越倾向于相信有一个高于人类, 影响世界走向的超级力量存在的心灵路程吧.



我从小在共产主义教育下长大, 来美读书前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 那时对宗教没有多少接触了解, 也没有兴趣去了解. 出去游玩, 最不爱看庙宇. 如去庙宇, 同去游玩的伙伴不少会烧香许愿, 那时非常年轻的我对此颇不屑一顾, 认为是迷信而已. 我之所以无神论得如此彻底,除了学校的教育,另一个原因恐怕是受父母影响。我父母其实都来自宗教家庭,外公外婆解放前是基督徒,爸爸家在农村,信神拜佛的风俗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没有完全灭绝。但我父母是在新中国教育下长大,完全摒弃了他们父母辈的信仰,到今天成老头老太了,过去的老同事中有不少信起了佛,他们却仍然不相信任何宗教神灵。



我来美国读书, 去的是得克萨斯州一个西部小城. 小城的宗教势力很强, 教堂密布, 每隔几个街区就有一个, 城里只要看上去象样醒目些的建筑必定是教堂. 我到学校后不久, 当地一家主要由台湾留学生主办的Baptist教会为新到的中国留学生办了一个捐助会. 我读书时用的厨具全是在捐助会上挑来的. 教会里的每个人都非常和善友好, 无条件地帮助每一位新到的留学生. 这使我对基督教产生了好感. 后来发现越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大多为人越是宽宏和善, 越是乐于助人. 从此树立了基督教是一个有利于社会, 有利于国家的宗教的信念. 我很希望中国有一天能允许基督教的自由传播. 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政府这么害怕基督教. 我觉得基督教对中国只有好处, 没有坏处. 也许是治理国内普遍不讲道德, 对弱势者缺少同情心, 没有精神支柱的良方.



不过, 认为基督教是一个好宗教是一回事, 而真正相信它却是另一回事. 在得州读书期间,我受邀参加过几次周日弥撒,有时在公园里也会被人抓住讲上帝。当年同校的中国同学中有好几个归依了基督教. 我那时不要说归依基督教, 就连上帝存在这样一个概念都很难接受. 记得我问了同系的几个美国同学是否相信有上帝, 每个人都毫不犹豫地说相信. 我房东老太太是一个非常有智慧有主见的退休教授, 也毫无疑问地相信上帝. 不过她从不去教堂, 是个民主党. 这在共和党占大多数的这个得州小城可不多见. 她解释为何不去教堂的一席话对我很有启发: 她相信每个人可以自己和上帝直接沟通, 而不需要通过教会和牧师.



工作后, 认识了一位朋友的朋友:也是刚从学校毕业来加州的台湾籍好友. 她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信仰对她来讲非常自然, 让我羡慕. 她刚来, 需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教会, 便鼓动我陪她一起去教会shopping. 每当她去一个新的教会, 我便陪她一起去. 这样去了不少教会的弥撒或团祈. 结果她找到了一个她喜欢的教会, 我却认识到我没法归依任何宗教.



所以直今我仍然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 但是随着生活经历的增长, 我渐渐相信这个世界上很多事请的发生并不完全是随机的, 相信人是有灵魂的, 相信有一个高于人类的上帝. 以前我们常说的心灵感应,我们人生旅途中一些莫名的选择和机遇,都可以用上帝的拨动来解释。人类在远古时就意识到这些,于是产生了各种宗教。不同的宗教是人类对上帝的不同阐释. 我心目中的上帝是高于人类的一种形式, 并不象基督教中的人形, 从天外注视人间. 我的上帝从形式上可能更接近于穆斯林的安拉, 没有形状. 它也许在天外, 却又能随时穿行于人间. 它并不设定每一件事的进程, 但不时地这拨动一下, 那拨动一下, 从而影响世界或个人的命运. 我称我心目中的上帝为上帝, 而不称它为安拉, 因为我的上帝与基督教中的上帝一样是一个博爱的上帝, 而不是穆斯林教中愤怒的安拉.



相信有一个博爱的上帝对我的最大帮助是不再觉得对自己周围的一切一定要有控制, 对一切事情一定要理解. 而是想我做了最大的努力, 做了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事, 如果事情的结果仍然不象我所希望的那样, 那一定是有原因的. 那怕不理解也能放开, 因为人类的力量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唯一力量, 人类的智慧并不足以理解一切。相信上帝使我能更心平气和地面对结果不确定的挑战,是我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



虽然相信有上帝了, 可困难或紧张的时候, 我仍然不能祈祷, 不觉得能对上帝谈话. 一位信天主教的韩国同事告诉我, 他很年轻时是一个唯物论者, 结婚后随妻子信了天主教. 十几年过去了, 仍然没有听到过上帝的声音, 他每天的祈祷就是希望上帝能给他一次感觉. 我虽不归属任何宗教, 却有过几次无法解释的感觉, 正是这些感觉使我相信这是来自上帝的护佑, 从而相信有一个上帝. 不过我觉得我的上帝并不在意我对它的祈祷. 当我在困难的时候试图把寄托转向上帝时, 上帝从不回应我. 而上帝对我的护佑, 总是在我最意想不到的时侯, 以我意想不到的形式降临. 而且大多数时候, 是在我回头看时, 才意识到那些奇妙的转折.



所以我虽不信任何宗教, 我也不祈祷, 但我相信有一个护佑我护佑人类的上帝.

-------------------------------

论论科学与宗教---谈谈人类的骄傲 2009-06-13 08:58:40


过去几年里常听到一些非基督徒人士谈论基督教,也常听到一些非科学背景的基督徒来谈论科学。其中的非基督徒可能是受过良好常规教育并具有相当的科学背景的学者,其中的基督徒可能是能够熟记圣经很多经节的老基督徒。两者常常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作为非基督徒的人士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需要成为基督徒就比基督徒还了解基督教,而作为非科学背景的基督徒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需要学习和实践科学就比科学人士更了解科学。这一共同的特点让人感受到的就是人类的普遍的骄傲。

基督教已经在这个世界上传播了近两千年,而基督教所依据的圣经的旧约部分的最早成书是距今三千多年近四千年前(中国的道德经至今也只有2500来年的历史)。就是在近代科学兴起之后,到人类进入了现代科学主导的后现代的今天,仍不断地有大量的科学家们发自心地信仰基督教。从这一点来说,一个还没有深入到基督教信仰生活中的人,仅靠自己对基督教世界的一些粗浅了解就以为自己能比基督徒们更了解基督教是违背了他所声称依据的科学的基本原则的。

而作为一个基督徒,如果认为自己对圣经很熟就不要学习科学也比科学人士更了解科学的全貌,本身也是缺乏对圣经的很好地领会。。。。。。


---------------------------------------------------------------------

再谈科学与宗教 -- 兼评“天使与魔鬼” 2009-06-12 12:08:07


“天使与魔鬼”是Dan Brown 的第三部小说,最初发表于2000 年。大儿子今年早些时候看了这本书,对其推崇备至,并向我“隆重推荐”(以前我和他一起读过不少书,比如哈里波特系列,小学五年级时读的一些Newbery Award Winner, 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叫 The Giver 的; 以及去年 “陪太子攻书”看的“战争与和平”)。但我因为其他事情分心,一直也没有付诸行动。两周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了,在儿子的坚持下我们一起去“先睹为快”。这一睹不打紧,害得我熬了五个晚上,把这本书看完了,现在老公正在日以继夜地攻读呢:)。

和“达芬奇密码”一样,“天使与魔鬼”的主角是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Robert Langdon ,不过这次他面对的“迷”,不是有关耶稣和Mary Magdalene 以及“Holy Grail”的历史之谜,而是罗马教廷面临的一场生死危机。因为主题是我感兴趣的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冲突,我个人对这部作品的喜爱超过了对“达芬奇密码”,虽然正是因为后者我们一家才成为Brown 的粉丝的,而且后者虽然更晚出版,知名度却高于“天使与魔鬼”。这里就把我对小说和电影的读后观后感写下来,如果您还没有看过电影或者小说,最好绕道走,或者看到下面“谜底”快揭开时打住不往下看,以免破坏您将来观看电影或者读书时的“悬念”。

故事由两件本来互不相干的离奇案件开始 -- 在罗马梵蒂岗教廷举行神圣的新教皇选举前夕,四位被认为最有希望获选的红衣主教突然神秘失踪;与此同时,位于瑞士的一个高能物理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们模拟“大爆炸”的实验取得了成功;但就在大家庆祝成功获得能量巨大的“反物质”的副产品的同时,实验的主持人,著名科学家R 却被人残忍地杀害,反物质样品也被盗走。作案人留下的蛛丝马迹,使主持办案的瑞士卫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名叫“Illuminati" (光明会)的神秘组织,而Langdon 正好是研究这个组织的专家,因此被梵提岗特别召来协助解决案情。

原来,Illuminati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下组织,据信是由中世纪末期的一群遭受教廷迫害压制的科学家们发起的,最有影响的领袖是加力略, 有名的成员还有同情科学和科学家的艺术家如贝里尼,拉菲尔等。但在教廷多年来的打压之下,这个组织普遍被认为已经解散,因此它在这个非常时刻浮出水面让人们十分震惊。此时,杀手发来令人颤栗的声明:他已经将盗来的“反物质”藏匿在梵提岗某个隐秘的地方,并且将在当晚8 - 11 点将四个主教一个个杀掉,并在半夜时分引爆反物质,让梵提岗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他声称,这是Illuminati对教廷多年迫害科学家,压制科学的终极报复,并且向Langdon 发出挑战,透露他杀人的地点可以根据加利略留下的“光明之路”找到。时间紧迫,Langdon 和来自CERN高级科学家, R 的同事Vittoria一起投入了破解“光明之路”之谜的行动。

可惜,每次当他们终于找到杀手动手的地方(无一例外都是在教堂里面),都已经太迟了,前三个主教都被极其残忍的手段害死。终于,他们赶在第四个主教被害之前制止了杀手的行动,使主教得以幸存。但时间只剩下最后一个小时了,反物质还是无影无踪。按照教廷规章在选举教皇期间全权主持梵提岗事务的教皇助手卡罗此时又得到消息,声称教皇之死也是Illuminati 所为。尽管对教皇不能进行尸检,但教皇尸体上的明显症状证明他决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死于中风,而是由于药物过量而死的。这个惊人的发现说明教廷内部已经被光明会打入,卡罗因此十分紧张,下令如果到时不能找到反物质,他将违反教规,终止选举,以便保护主教们安全撤退。

看到这里,我迷惑了:这不是把科学家们描绘成了杀人恶魔吗?这可不是Dan Brown 一贯的立场啊? 看到我一脸的不解,儿子神秘地说:“There's a big twist! Guess who's behind all this?” 我猜了几个“usual suspect", 像瑞士卫队的头领啊,主教的另外一个助手啊,儿子直摇头,说都不对。



就在我瞎猜一气的时候,影片到了最后的关头: 反物质终于被找到了!在这关键时刻,教皇助理卡罗一把抢过装有反物质的容器,在众人目瞪口呆之际冲到圣彼得广场,登上在那里准备疏散主教们的之声飞机,冲上夜空。直升机越飞越高,最后终于成了一个巨大的光球 -- 反物质在容器的电池用尽之际爆炸了!在人们的唏嘘声中,奇迹发生了 : 卡罗竟然在降落伞的保护下从天而降,毫发无损! 人们像迎接英雄一样欢呼,并欢声雷动地要求将卡罗选为新的教皇。

Warning: Please stop here if you don't want to spoil your surprise!

故事到这里似乎就该结束了,不过,真正的“twist" 在最后才被揭示出来:原来,那个一脸正气的卡罗正是整个阴谋的幕后策划者,所谓的Illuminati根本不存在,全是他想出来“倒打一耙”的招儿,连教皇都是他下毒谋杀的!动机呢?原来这位狂热的宗教徒不满科学几十年来对教廷的分庭抗礼,更不满教皇对科学界的宽容,想出这个计策来达到一剑双雕的目的 -- 一来打击科学和科学界在教徒心目中的形象,重振教廷的地位;二来可以让本来没有资格参选教皇宝座的自己,成为理所当然的教廷领袖。当然,最后他的阴谋没有得逞,在全体主教的怒目相向之下,他狼狈地自焚身亡;而被Langdon 救下的Baggia 主教成为新的教皇。Robert Langdon也成功结束这个“特殊任务”,而且得到了珍贵的礼物-- 存于梵堤岗Archive 的珍本加力略著作 “The Diagram”

影片节奏紧张,情节发展非常吸引人,所表现的科学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十分精彩。卡罗的形象塑造得很成功;相比知下,倒是两位主角不是十分出色 -- 尤其是汤姆汉克斯演的Langdon, 我总觉得不像个哈佛大学的历史教授。也许是他的其他角色如阿甘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吧。我心目中的Langdon 应该就是作者Dan Brown的形象,儒雅,有点nerdy,虽然书中刻意描写他的“非典型”学者的特征,比如是游泳健将啦,体力出众啦,等等,而且他在书中的“历险”比电影中要惊险得多。不过相比“达芬奇密码”中的造型还是好了许多,至少汤姆不再是一头乱七八糟油乎乎的头发了。一般来讲,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大都不如原作,这部作品也是这样。这当然也可以理解,毕竟要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包容进去那么复杂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觉得电影和小说在一些方面的处理很有意思, 这里写下来对比一下。

小说中对卡罗和教皇的关系,以及Vittoria 和 R的关系有很深入的描写,而电影则基本没有触及,甚至把R 和Vittoria 的养父女关系改成了一般的同事关系,使得V 的戏份大打折扣(书中Vittoria 是一个非常吃重的角色,解决了很多难题,而电影中她变成了一个附属品,基本上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这是一大遗憾)。R 是一个科学家,但又是一个笃信基督的牧师。他的这个特殊身份使他一直有一个独特的愿望,那就是如何能够使科学和宗教和谐共存。在书中,“大爆炸”的模拟试验是他和V 秘密进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从虚无产生能量和物质是可能的,从而证明上帝造物。但试验成功之后他又十分惶惑,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得太远,因此向教皇求助。书中教皇是卡罗的养父,但电影中把这个关系也拿掉了,当然更不会揭示两人更深一层的关系 -- 原来卡罗是教皇成为主教之前通过人工受精的科学手段和自己喜爱的一个修女生下的孩子(这也是教皇对科学和科学家有着超过一般宗教人士的尊重和好感的原因)! 卡罗对此当然一无所知,只知道教皇违反了教规育有一个孩子,这也是他最后向教皇下毒手的原因之一。我觉得电影把这两对人物的背景关系拿掉非常影响主题的深入,因为他们的关系正深刻地表现了科学和宗教的冲突和对立。

另外两个书中的主要人物在电影中也有改动 -- 电影拿掉了 CERN 的总监Kholer这个人物,并将杀手从书中的中东背景的职业杀手改为了一个白人形象。 K也是一个与科学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人物,而且在书中是他最后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揭穿了卡罗的秘密。把他拿掉使得电影中的故事发展比较难以经得起推敲(比如,卡罗难道不知道瑞士卫队的办公室里有录像可以监控教皇的办公室?),也更进一步削弱了主题的深入。而把杀手的背景形象淡化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电影的主题已经足以引起争议,没有必要再招来关于种族方面的争议。

书中对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有十分精彩的描写。卡罗有几段非常棒的讲话,电影中可能因为篇幅也省略了。这里摘录一段:

“The ancient war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is over. You have won. But you have not won fairly. You have not won by providing answers. You have won by so radically reorienting your society that the truths we once saw as signposts now seem inapplicable. Religion cannot keep up. Scientific growth is exponential. It feeds on itself like a virus. Every new breakthrough opens doors for new breakthroughs. Mankind took thousands of years to progress from the wheel to the car. Yet only decades from the car into the space. Now we measure scientific progress in weeks. We are spinning out of control. The rift between us grows deeper and deeper, and as religion is left behind, people find themselves in a spiritual void. We cry out for meaning. And believe me, we do cry out. They are the desperate cry of the modern soul, lonely and tormented, crippled by its own enlightenment and its inability to accept meaning in anything removed from technology".

看完电影出来,儿子若有所思地问我,“妈,你认为谁是书名中的天使?谁又是魔鬼? 这个书名是暗合科学和宗教吗?”。 科学 v 宗教, 天使 v. 魔鬼?我想,Dan Brown 的本意绝对不会如此简单。而且,书中的卡罗只是代表了一部分宗教极端分子,但以死去的教皇和新的教皇为首的教庭倒似乎比较开明(书中卡罗自焚身亡后,新任教皇将他的骨灰放置在教皇专用的地方,因为根据教廷的"Election by Adoration" 的规则,卡罗是事实上的当选教皇(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 这个细节被电影拿掉了,但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笔。Brown这样着笔是非常聪明的,也许也是此书没有遭到教廷反对甚至列为禁书的原因之一吧)。即便这样,宗教界对科学飞速发展所感到的惶惑和恐惧,是如此真实地存在着。在他们看来,“science is going too far and too fast, religion cannot keep up”。 他们恐惧人类将在这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失去自己的灵魂,最终走向自我毁灭。虽然卡罗为了阻止科学对宗教的影响而采取的手段是卑鄙的,但谁又能说他的这种忧虑是空穴来风毫无根基呢?

如果你对科学和宗教这个主题感兴趣,在此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如果你有时间读原作,相信你会得到更多的享受。虽然这只是一部通俗小说,但情节起伏跌拓,悬念一个接一个,可读性很强,读者会随着两位主角解谜的过程得到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和Dan Brown 的其他作品一样,书中有很多有关科学史,艺术史,以及宗教史的内容,所以和一般的通俗小说还不一样。我儿子最感兴趣的,除了反物质以外,就是那个Illuminati 组织了。看看书中描述的这个Illuminati Diamond 吧, 它是由四个元素 -Earth, Air, Fire, Water 的字样组成。 它们代表古代科学家们心目中宇宙的四个基本元素(和中国的“金木水火土”相似),是Langdon 揭开Path of Illuminati 之谜的重要线索,也暗示了杀手杀害四个主教所使用的方法。奇妙的是,这个设计正看和倒看是完全一样的!这个设计反映了光明会对于“对称”这一美学原理的崇拜,可谓独具匠心。而作为视觉艺术,电影当然也有小说没有的优势,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视觉上的效果。我想很多人看了这部影片都会和我一样,想去罗马亲身体会那许多美轮美奂的教堂和艺术遗迹的。


----------------------------------

作者:ycm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每个人的生活,自有他(她)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果坚持写出来,就是一本举世无双... 生活风情 2012-8-30 周四, 00:23
ZT: 擺爛拒付生活費 美3男交46女 生78名小孩 [世界新闻网] 海归茶馆 2012-6-16 周六, 12:19
zt - 生活经历谈:回国相亲记 海归论坛 2003-9-22 周一, 23:12
蝼蚁的生活,昆虫的世界 海归茶馆 2015-10-31 周六, 09:05
[转帖]无人机撞上台北101 世界各国如何规范 项目找投资与合作 2015-7-23 周四, 10:58
[转帖]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平衡自己的“心” 生活风情 2014-11-27 周四, 05:54
[转帖]世界上第一台比特币ATM机在加拿大投入使用 海归主坛 2013-11-01 周五, 10:12
【波儿的波】关于生活与女人-整个世界好像都在装修。。。【图】 生活风情 2013-8-29 周四, 20:29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ycm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