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医学新东方”的崛起与折射:帮医学生赴美行医因何走红?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主坛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医学新东方”的崛起与折射:帮医学生赴美行医因何走红?   
偶而冒个泡
[博客]




头衔: 海归元勋

头衔: 海归元勋
声望: 院士

加入时间: 2007/10/05
文章: 6790

海归分: 3398418





文章标题: “医学新东方”的崛起与折射:帮医学生赴美行医因何走红? (1652 reads)      时间: 2013-12-12 周四, 14:31   

作者:偶而冒个泡海归主坛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手机转发,操作不便,建议查看原文出处:https://www.cn-healthcare.com/news/zhxw/2013-12-11/content_433341.html


六七年前,赴美行医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医学生而言仍是遥不可及的事,相关信息的匮乏及高高的考试门槛把众多有志者拒之门外。现在全国各地却有不少医学生和年轻的医生正在跃跃欲试。这种转变的背后,有一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百歌医学。它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医学新东方”。当然,批量医学生赴美行医的背后,也折射诸多亟待我们思考的问题。

金湖聚义

说起百歌医学,不得不提及美国执业医师考试(USMLE)。取得USMLE考试的好成绩,是获取在美行医资格的前提。这是曾被中国医学生誉为“世界最难”的考试:试题灵活,内容广泛,常以病例形式出现,贯穿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诊疗过程。

USMLE分三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一阶段的考试长达7小时,共322道题,每道题至少考察2个知识点,且题干之长对英文阅读速度要求极高,可谓是USMLE一个令人头疼的拦路虎。。“这对出题水平要求非常高,不再是划书、划重点,而是来自出题者的临床实践和思考,然后将其转化成考题”,很多人总结道。但是,随着百歌医学的诞生,更多中国医学生看到了通过USMLE的希望。

百歌医学创立于2007年,是专业面向国内外华人医学生/医生提供USMLE辅导的培训机构。目前已培训过1000余名医学生/医生,并协助在十多个城市创建USMLE讨论组。事实上,百歌医学是由几名年轻医学生和医生“忙里偷闲”而创建。它起源于北京USMLE讨论组(BUG)。

2007年暑假,一场在北大医学部举行的USMLE讲座吸引了李旸、李嘉华在内的众多医学生和医生。这场讲座向中国医学生描绘了一幅在美行医的美好蓝图,使不少人怦然心动。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却没有头绪。



李旸,百歌医学创始人,北京必优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法人,北京和睦家医院外科医生(新浪微博:@和睦家李旸_百歌医学)



李嘉华,百歌医学创始人,先后毕业于北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和美国南加州大学系统生物学博士,现为美国内科住院医师(新浪微博:@大内科李嘉华_百歌医学)

会后,当时为北京和睦家医院的年轻外科医生李旸生出个主意:何不成立一个USMLE讨论组,大家互帮互助,借此改变以往各自孤军奋战、信息沟通不畅的局面?经过几次预备会议,7名年轻的医学生/医生相约在一家名为“金湖茶餐厅”的地方见面。李旸毛遂自荐担任组长,当时还在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读书的李嘉华被推选为学术总监,作为学习上的开路先锋。



该茶餐厅后来成为讨论组的据点。自成立之日起的一年多时间内,每周六或周日下午一点至晚上八点,他们都会雷打不动地聚集于此,就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共同摸索一条准备USMLE的有效学习方式。后来他们戏称此为“金湖聚义”。

每次讨论的氛围异常活跃。李旸将此场景喻作“自由搏击”,没有招数套路。“在这种充满学术氛围的讨论中,大家没有年资差别,没有毕业院校的区别,不分门派,都抱着求知、求真的态度讨论,禁止说‘这是临床常规’、‘这是临床常见表现’等夹杂以上压下味道的字眼。”与李旸一样,创始人之一的李嘉华也是自由讨论的倡行者。

由少数人自发建立的讨论组到规模化发展的转折始于2008年5月。当时,百歌医学开路先锋之一的李嘉华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参加了USMLE考试(Step1),取得当时少见的高分──258分。得知这个成绩当天,全小组的人都由衷地兴奋,心想他们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学生准备USMLE的学习方法。此后,小组的同学接二连三的取得了USMLEstep1的高分。此时,李嘉华开始思考如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标准的学习模式。后来,李旸做了一个开创性的研究--回顾李嘉华和其他高分获得者的考试经验,譬如:他们在某个阶段看了什么书,做过什么试题,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总结,形成了第一版《USMLEStep1学习考试路标系统》。他们将这套方法用到其他考生身上,他们同样取得了高分。由此证明,他们研发出的这套系统不仅适应于“学霸”,同样适应于大多数考生。

找到“复制”USMLE高分的秘诀后,如何将这种模式传递开来成为新的问题。公益、高质、可持续发展三者难以兼得:公益又高质量的学习小组往往随着考取USMLE高分的“牛人”离开而面临解散;公益而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小组常常因难以留住人才而难以保持质量。最后,李旸、李嘉华和其他百歌医学创始人决定离开BUG,创办百歌医学,走高质、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道路,并用商业价值反哺公益性质的全国各地讨论组。

愚公移山

李旸和李嘉华将百歌医学初期开拓中国市场的过程,比喻为“愚公移山”。

2009年5月,一直处于地下活动状态的百歌医学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做了第一场公开讲座。他们试图说服这群医学生:在中国参加USMLE考试,取得好成绩后,就可实现赴美行医梦。但当时相信他们的人寥寥无几。因为众多赴美行医的先例均是先在美国做基础研究、取得绿卡后再开始准备USMLE。再加之考试难度之大,以及之前曾有学生被“皮包公司”骗过的惨痛经历,导致当时只有极少数人觉得此方法可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觉得自己可以自学,并不需要培训和小组讨论。

后来,百歌医学又派代表去首都医科大学做宣讲,但他们发现此路照样难以走通--许多学生连USMLE都没听说过。

“山穷水尽”之时的一次意外思考,让百歌医学“柳暗花明”。

国内医学生为何如此“顽固不化”?李旸、李嘉华等人开始思索其中缘由。他们发现,在国内个别网站上,经常有人给抱有赴美行医想法的人“泼冷水”。这群人只对USMLE浅尝辄止,甚至根本没有尝试过,便以一种权威的方式告诉读者:这条路不可行!

为了引导一种积极、乐观的舆论,百歌医学自然想到要建立自己的网站。当时他们缺乏专业人员和资金,于是想到了免费社交平台──博客。

2009年6月,李嘉华,李旸在搜狐网站开通博客,从此百歌医学启动了开拓中国市场的过程。

当时,他们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方面,向想要参加USMLE的人强调个人自学的时代已经过去,要在美国取得成功,建立人脉很重要;另一方面,则通过博客广聚人才,并鼓励参加USMLE的人加入到他们的博客中学习和分享经验。

那时,李嘉华、李旸的个人博客以及BUG的官方博客文章量和点击量最多。不少人从他们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中获得了动力,并在上面分享自己的感受。就这样,百歌医学逐步培养了第一批追随者,并呵护了这一批人的成长。

冰雪融化,春天来临。随着百歌医学第一批人成功Match美国住院医消息的传开,市场开始苏醒,医学生的想法开始变得激昂。多年来,面对医学生们的阵阵质疑,百歌医学终于交出了满意答卷。多年的磨砺,也让百歌医学从一株“幼苗”长成了一棵“大树”。

回顾百歌医学6年多来走过的历程,李嘉华感慨万千。2007年10月7日,百歌医学讨论小组BUG成立。也正是那一天,李嘉华遇到他一生中重要的合伙人李旸。他们一起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创业岁月。2008年5月,作为开路先锋,李嘉华率先参加USMLE并取得了258分的好成绩。随后他们开发了USMLE路标系统,找到中国考生取得USMLE高分的秘诀。2009年初,百歌医学经过组内两派人激烈辩论最终确定商业化运营之路。2009年7月,李嘉华去了美国洛杉矶攻读博士,百歌医学开始了中美两线运转。中美时差十几小时,每次开会总有一方人是在半夜两三点“挑灯夜战”。

在百歌医学商业化运营的头两年,每期参加他们培训班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那时,他们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能自己干的事都亲手干,能动用的关系会想尽办法动用。李旸事后对于百歌医学最引以为自豪的一点便是:创业至此,没有一个人是全职的,没有一个人投入过一分钱的创业启动基金。百歌医学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还有一件事情令李嘉华印象深刻--第一次分红。当时,李旸把每一位股东的分红换成一张张精确到分的钞票摊在桌面上,拍了一张照片发给每一位股东。看着这张有意思的“钞票图”,李嘉华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与他之前所看到的账目上的数字截然不同的视觉冲击。尽管钱的数额不及每个股东们自己本职工资的零头,但能赢利证明:这种商业模式是成功的。

迄今为止,他们共举办了五年的USMLE考试培训班,,每期参加的人数在稳步上升。目前百歌医学培养出的成功Match美国住院医的人数已有10余人。这个数字并不高,这是因为参加完整的USMLE考试最快需要3年多时间,而目前绝大部分考生还处于中间阶段。据李旸介绍,与十多年前的中国USMLE考生相比,现在参加USMLE的人群要年轻15岁左右。



2013年11月20日,百歌医学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举行的有关USMLE的讲座

远走高飞的背后

在百歌医学助力中国医学生实现“美国梦”的同时,难免有人质疑其造成中国医疗人才流失。对此,李嘉华予以否定,理由在于:中国医疗人才流失的渠道有很多。每年毕业的中国医学生有大量找不到工作或选择改行,而通过USMLE培训并在美国行医的人屈指可数。

这一观点从媒体既往报道也可以得到验证。据2012年《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每年60万医学专业毕业生中就有50万转行。医学教育这种“广种薄收”的严峻形势令人堪忧。

在李嘉华看来,帮助中国医学生走出国门是为中国医疗储备一只新力量。一方面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帮助他们成长;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健康需求的增加及老一代医生的退休,中国医疗市场对医生有着更高的要求。接受过国际标准医学训练的中国医生会成为中国医疗市场的新生力量。

实际上,在每一个“美国医疗梦”的背后,既反映了年轻医生对成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国现有医生培养体系的诸多不满、失落与无奈。

作为新一批赴美行医的典型代表,李嘉华很早就产生了赴美行医的想法。李嘉华最初是被国外直白、明了的英文医学教材所吸引。后来他了解到美国的住院医师培训非常规范,于是产生了想获得更好培训的愿望。进入临床实习后,许多现实问题摆在他面前:医生待遇低、缺乏职业尊严,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医生培训机会越来越少……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赴美行医”强烈地吸引了他。

“那么,最终的解决方法是通过USMLE考试。”李嘉华告诉健康界,“标准的培训、合理的报酬、有成就感的工作,广阔的职业空间是美国住院医培训的吸引力。除了待遇、地位等因素,成才是医学生的最基本需求,但目前中国的医生培养体系却难以满足他们这一基本愿望。比如,很多人感到在中国要5~10年才能学会的东西,在美国仅需3~5年就能掌握。”

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综合病区主任谢汝石表示,目前他的大学同学中约有1/3在国外,绝大部分做了医生。当初他们选择去国外的最大动力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尽管他们当时在中国做医生的待遇、地位等各方面条件都已经颇为不错。

在谢汝石看来,悬殊的收入差异也是中国医学生/医生赴美行医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美国教学医院的专科医生年收入约20~30万美元。以这一收入买一栋房可谓轻而易举。相较之下,以中国专科医生现有工资,短期内买一套房仍非常艰难。

据谢汝石介绍,他出国的同学大多留在了美国和澳大利亚。当初他们是通过留学、考证等方式去的国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已经在国内做了一段时间医生后选择离开。


他们在国外主要从事几下三种工作:1.大医院里某一行业的专家;2.自己开诊所或与他人开诊所;3.科研工作。其中,第一种人活得轻松自由,第二种人挣钱最多,但也最辛苦。他有一同学开了三四家诊所,年收入三四百万美元,但由于担心病人流失,手机24小时都得开机。第三种人则大多是因为没有取得美国执业医师证书。这部人相对较少。

目前在美行医的华人医生状况如何?美国医学会-国际医学毕业生(AMA-IMG)部理事会于2010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医学毕业生在美国行医的人数为5375人,在美国的整个国际医学毕业生中占2.4%。另据华人医生数据库显示,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是国内向美国输送最多医学毕业生的学校。这些在美行医的华人大多在医疗团体、大学、医院任职,自己开业的较少。

被业内不少人士熟知的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附属上切萨匹克医疗系统(UCSH)急诊医生肖锋,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那-香槟分校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神经内科副主任王明涛就是在美行医华人的典型代表。



肖锋(新浪微博名:Dr_XiaoUS)

肖锋,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医学硕士学位毕业,1991年前往美国,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从事了3年研究工作,随后通过USMLE考试Match上美国的住院医生。如今,身兼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附属上切萨匹克医疗系统急诊医生和北京和睦家医院特聘急诊医生的肖锋,时常往返于中美之间,并与国内同行就急诊医学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



王明涛(图片来自@美国王明涛医生)

王明涛,于1989年取得美国心血管病学会的奖学金和新泽西医学和牙科大学的邀请信后飞往美国。由于签证问题,他只得一边在实验室工作,一边准备USMLE考试。最终,他花了约4年的时间考完USMLE,Match上美国住院医师。如今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那-香槟分校医学院担任临床副教授、神经内科副主任的王明涛,创立了自己的诊所,实现了按自己意愿行医的梦想。

亟待中国改变

在李嘉华看来,建立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体系乃中国医疗的当务之急。正是因为这种培训的不规范,导致中国医生水平参次不齐,拉大了医院之间的差距,加剧了中国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阻碍了中国医疗体系的优化和发展。

这种不规范表现在:1.医生水平受限于受训医院及其科室的水平,医院好、科室强则培养的医生水平高,反之则低;2.医生水平与带教老师关联甚密,且其受训质量还与“运气”有关,若带教老师是科主任的“对头”,受训医生的成长很可能大打折扣。因此,中国的医院科室能培养出一些非常优秀的人,却也有很多不够理想;3.政府投入医生培训的费用较少,大多由医院自行承担,好医院经费充足,资源丰富,因此渴望进入好医院培训的人特别多,背后甚至频频出现“走后门”的现象,进入培训阶段,有的医院在培训方面“不够用力”,让受训医师产生“被剥削”的感觉。

“相比之下,美国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要规范许多。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他们培养出来的医生80%是一样的。这就好比麦当劳快餐店,不管处在什么位置,其供应的产品和质量不会有太大差异。”李嘉华感叹。

那么,在美国的住院医师培训过程中,其规范化有哪些体现?

李嘉华解释道,首先,大医院和小医院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方案,以及教学内容都一样。从培养目标而言,无论医生最初水平如何,培训后需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每个医院均有明确规定,并严格照此执行。从培训内容而言,每个科的培训课程均按照当前最通用的标准进行。这保证美国的住院医师水平较稳定和均衡。


其次,自大学教育至毕业后的整个培训过程,美国疾病的诊疗均以指南为准则。比如,某一疾病的诊疗,第一步该怎么做,第二步该怎么做,指南均有明确要求。这保证受训医生从一开始学习时,其根据指南做出的临床决策与主任或教授说的基本一致。同时,也保证他们操作时约有70%的概率不会把病人治坏,从而既保障了病人的安全,也使住院医生能够抛开年资等方面的因素,独立思考,诊疗病人。至培训结束后,他们对某一疾病的国际规范诊疗流程了然于胸。

在贯穿医疗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毕业前的教育同样不容小觊。在谢汝石看来,对于医学这一经验学科,注重科研论文,忽视临床技能培养的评价体系无异于本末倒置。

每年到见习或实习的时候,都有不少学生因忙于考研考博,或毕业做科研、写论文,而无暇见习或实习。然而,就是在这种医疗教育体系下,博士一毕业却可获得中级以上职称。“如果医学生连见习、实习的机会都没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能看病吗?”谢汝石说。

他还带着些许无奈地评价,现在国内的医学生培训走的都是八股的东西,活的东西很少。可医学非常依赖经验的积累,每个人的病情与书本上所说的均存在差异,医学生只有亲眼看过、亲手做过才能明白其中的缘由,懂得如何去处理,否则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病人,只凭着书本知识,叫他如何下刀?

有着多年创业经验的李嘉华,却从中国现有医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中看到了商机。坚定百歌医学要做中国医学教育“引领者”的他,并没有把目标仅仅锁定在医学生出国上,而是希望未来这一批出国行医的学生能够致力于中国医学教育领域的改良,帮助建立中国医生的培养标准。在他看来,这相较于教育中国的医学生如何赴美行医要更有社会价值。

作者:偶而冒个泡海归主坛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转帖] 几十万中国留学生留美不归,为什么? 海归商务 2011-10-03 周一, 17:13
今年又是“美国留学年” 赴美留学可能持续升温 海外留学 2008-1-14 周一, 15:20
中国学生赴美读研年增长19% 美方加快签证处理 海外留学 2007-6-05 周二, 17:58
新东方上市和05年中韩两国公民赴美签证数字比较 海归论坛 2006-9-08 周五, 16:59
2004-2005学年6.2523万学生赴美留学成本125亿元人民币 转贴 海归论坛 2005-11-25 周五, 12:59
[转帖]世界著名的大哲学家、美学家、书画艺术家的巨额财产在广东省内反复被抢劫 海归茶馆 2016-7-14 周四, 14:40
[讨论] 世界著名的大哲学家、美学家、书画艺术家的巨额财产 在广东省内反复被抢劫 海归茶馆 2016-7-06 周三, 20:53
世界著名的大哲学家、美学家、书画艺术家的巨额财产在广东省内反复被抢劫 海天文学 2016-5-28 周六, 11:11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偶而冒个泡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主坛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