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附庸风雅系列:揭穿《可可西里》的“纪实”外衣 (转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附庸风雅系列:揭穿《可可西里》的“纪实”外衣 (转贴)   
安普若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元勋

头衔: 海归元勋
声望: 大师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4/02/21
文章: 26038
来自: 中国美国的飞机上
海归分: 4196257





文章标题: 附庸风雅系列:揭穿《可可西里》的“纪实”外衣 (转贴) (1423 reads)      时间: 2004-12-21 周二, 13:13   

作者:安普若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揭穿《可可西里》的“纪实”外衣

文 / 青衿

(一)

说2004年《可可西里》成为了国产片中的一个奇迹只怕并不夸张。这部日前在东京电影节捧回评审团大奖的影片,在国内也是一片好评如潮。据说不但普通观众看了叫好,在评论界的口碑也呈一边倒的倾向。《可可西里》以它“充满力量感的真实”和“残酷真实背后的美”赢得了不少学者的赞誉,连李泽厚先生亦说:“《可可西里》是中国电影美学的一场革命。” 尤其是冷峻的“纪实”风格,成为该片大受追捧的理由。

《可可西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背景事件本身,即:具备史诗的几个重要元素;具有能震撼人心的原形;具有事件原形的真实力量,事件本身的强烈动作,人物形象的英雄化成分(即史诗化成分)。遗憾的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下,《可》片未能做得更好。一个从未听过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故事的人很可能被影片所震撼,可是,来听听关注可可西里的网友怎么说吧。(注:转引自网易论坛)

“与《平衡》相比,《可可西里》多了视觉上的娱乐性,少了真实的、发人深省的思考性。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一部故事片完全的真实,毕竟故事片在更广大的意义上还是一部娱乐片,但让所有了解可可西里,了解野牦牛队的人不能接受的是,《可可西里》这么一部商业娱乐片竟然打上了“真人真事”“绝对真实”的旗号!它没有去尊重真实生活中两任巡逻队长的生命,没有尊重巡山队员朴素、原始的情感和努力!它只是从票房的角度竭尽所能地去刺激不知真情的观众的眼球,博取他们眼泪后善良的评价。”

完成于2000年的记录片《平衡》事实上是电影《可可西里》的前身。该片的编导彭辉是中国著名的记录片导演,其作品《空山》曾夺得第十二届匈牙利国际艺术电影节最高奖---评委会大奖。《平衡》片长168分钟,是他历时三年、尝尽艰辛的心血之作,获第十一届匈牙利国际视觉艺术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及第十九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最高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该片没有铺开《可可西里》那样广泛的宣传和看片渠道,只能在小范围内放映,却在圈内引起了广泛的称许,震撼了许多人的心灵。这种震撼来自于它在真实与平淡中蕴涵的残酷。正如一名志愿者所说:“《平衡》是一部关于痛苦和良心的作品。”

笔者有幸在四川电视台的网站上在线看完了《平衡》,心情激荡,如梗在胸,这样的震撼,电影《可可西里》无法做到。虽然,由于记录片和故事片类型不同,强要比较两者纪实风格的优劣毫无意义。但是,观察两片处理人物、事件的方式及选取的表现手法之不同,仍可看出两片在思想境界及主题深度上的高下之别。


(二)

人物构造上的苍白浮薄是《可可西里》广受诟病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剧本在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方面的不着力。由于满足于传统国产片的善恶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方式和叙事模式,影片浪费了这个本来具有无限深度和延展性的题材。陆川显然想塑造一群可可西里版的“天地英雄”们,可惜,这些形象没有内心世界,没有人性闪光,缺乏感染力,更接近于传统国产片中“高大全”的正面人物形象,缺少高原人物应有的粗砺、张扬和韧性。

自始至终,不但巡山队员们的面容和个性特征都模糊不清,甚至各自的名字也是在影片快结束时才被提到,连影片着力塑造的英雄人物日泰也很难找出太多可供阐发的个性色彩。直到他被盗猎分子打死,观众对他为保护藏羚羊出生入死的动机还是一团困惑。《平衡》里鲜活豪迈,翱翔在可可西里天空下的雄鹰扎巴多杰,在《可》里变成了一个寡言深沉的领袖,是典型传统国产片的正面人物特征:脸谱化的坚毅,果断,百折不回,视死如归。人物原型那感人至深的属于高原的气质,理想主义、信仰至上的光辉,在《可》里几乎完全被磨平。

日泰的台词不多,他跟记者关于巡山队卖藏羚羊皮的对话可称是影片中较重要的内心独白:“我知道你是记者,这可可西里就是你们记者保护着呗。我日泰可以进监狱。我知道卖皮子是犯法的,但我现在不会考虑你说的,我只考虑可可西里,考虑我的兄弟们。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手和脸都是脏的,可他们的心特别干净。――我卖过皮子,可我没办法。” 这段台词初看朴实,再看苍白无物,而且文学色彩太浓,不像是一个在高原上出生入死的康巴汉子说出的话。而《平衡》里,扎巴多杰直视镜头讲述了一个类似的困境:

“那次我们快到这里的时候,整个伙食都断了,馍馍没有,肉没有,啥也没有。最后弄来弄去,坚持不下去了。我们更多的队员饿得已经是几天几夜没吃上一个好饭。我看了看我们队员的脸,也看了看我们面前的藏羚羊群。我就做了个决定。什么决定?我打一个羚羊!给你们吃!而且我亲自打的。我害怕别人打的话,伤到其它羚羊。因为我枪法比较好一点。我本来是一个保护者。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不这样做的话,好多同志可能已饿死。我的有些做法也许有的人以为不对。但不对我也没办法,没办法的办法,就这样干了!假如从法律上追究责任的话,那就追究我个人,追究我这个扎巴多杰!”

《平衡》里主要采用扎巴多杰面对镜头讲述的方式展开故事,这样酣畅淋漓的内心独白俯仰皆是。这个真性情的男人在镜头面前毫无虚饰,他讲述他的理想、坚持和努力,同时还有困惑和彷徨。他最后一次面对镜头的讲述是在北京的一家宾馆里,说出了“我死都不怕!”这样的话。几天后,在青海玉树的家中,一颗充满疑点的子弹击穿了扎巴多杰46岁的生命,也击碎了西部野牦牛队的全部希望。当是时在成都的彭辉导演赶回青海时,扎巴多杰已经天葬。当观者随着彭辉的摄像机听到他家人的呜咽诉说,看到他天葬的地方时,每个有良知的人心中都在滴血。而这人性深处不灭的信仰之光,这样悲壮和残酷的现实,都是影片《可可西里》所不曾触及的深度。


(三)

尽管把故事背景放在了4700米的高原之上,《可》片的人物设置和情节搭构仍然是传统的警匪片二元对立体系。西部野牦牛队可歌可泣的事迹只是陆川拉来的构建故事的元素。在这个商业元素极浓烈的故事里,只有盗猎与反盗猎,仇恨与子弹;没有做实质性的努力,去反映这些现象后面掩藏的社会本质和社会结构,给人更深的思考。这就难以使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

其实,巡山队真正悲壮之处不在严苛的生存环境,不在与盗猎份子的斗争;而是在于他们的孤军奋战——没有编制,经费也要自己解决,没有足够的社会关注和政府支持;在于这孤军奋战背后凸显出的社会痼疾。对这些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映,才是一部严肃影片真正的使命和意义。遗憾的是,《可可西里》关注的恰恰是前者。

影片有一个紧凑好看的故事构架:巡山队员强巴被杀害 — 记者来到可可西里参予巡山 — 巡山过程中几次遭遇盗猎份子,队员走散,粮食吃光 — 最后日泰与记者遭遇大批盗猎份子,日泰被打死 — 记者回到北京写出震惊世界的报告。这个故事里,有人与荒原严苛自然环境之间的斗争(一名队员在追赶盗猎份子时出现肺水肿,刘栋被流沙吞没),有与盗猎份子展开的正恶交锋(楚苏尔河畔的追击,日泰之死等等)。西部风情、荒原、枪战与死亡,壮阔苍凉的视觉效果,这对看腻了莺莺燕燕影视剧的大众是耳目一新的娱乐。但是,其中却看不到对所描述的人物和环境深入的体认和热爱。

据说,陆川的剧本初稿吸引了好莱坞片商的投资。这个初稿是一个“非常商业化的剧本”,其中有秘密警察、盗猎者和巡山队员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是一个酷似美国西部片的故事框架,但到可可西里后陆川抛弃了原初的设想,在“纪实”风格上做了很大努力。可是和《平衡》相比,《可可西里》的“纪实”显得不真诚起来。陆川说这《可》片最初考虑的片名为《巡山》,此言颇有意味,因为此片名和他的处女作《寻枪》有几分相似。某种程度上说,吸引他拍片的不是西部野牦牛队的精神实质本身,而是在此基础上可以搭建的故事。归根结底这是个陆川的故事,不是可可西里荒原的故事。由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该片自始至终没能触及到真正的矛盾所在了。

看过《平衡》的观众都难以忘却扎巴多杰最后的一次讲述,他流着泪对着彭辉的摄影机倾诉了他的心声。——英雄的无奈。这是比高原风雪、警匪追逐更震慑人心的场景,这是现实,这是鲁迅说的无物之阵:
“那我怎么做,我这么多的弟兄要活啊!保护这么多一大片矿产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我拿什么来保护?!治多县本身是贫困县啊,县政府一分钱拿不出,不是他们不拿,拿不出来,他实实在在拿不出来。连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他怎么弄啊!还建这个机构那个机构,我到现在还不平衡。他妈的!保护的时候我们来保护,事情我们办。拿钱的时候别人拿,那些乱七八糟的组织别人弄。很不平衡。我们几个月的工资拿不出来,也就这样干下去,将来对人类,对社会有点贡献,我认为是值得的,但是对一两个王八蛋——我忍!我死都不怕!”

拍片历时三年多,多次与扎巴多杰及他的队伍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生死与共,编导彭辉对西部野牦牛队及可可西里环保志愿者的精神实质及经济困境都了如指掌。彭辉拍下了在严酷环境下他们的乐观刚强和友爱,拍下了他们为筹款的四处奔走,拍下了环保理想在现实中遇到的重重阻力。他说,“在《平衡》里,我采用了 ‘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不用一句解说词,把我捕捉到的情节尽可能地保持原貌,客观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看到这支名扬国内外的武装巡逻队的真实。”这一创作原则正是导演理念先行的影片《可可西里》所缺乏的。《可》的“有力量的真实”只是包装的一层壳,影片的实质不过还是商业片。以“纪实”为名大捧《可》片价值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


(四)

《可》片在宣传时也是大打“纪实”旗号,对此陆川回答道:“如果你觉得它像纪录片,其实对我是一种褒奖。其实我的电影全部都是制造出来的,我们在做一个故事片,但是我希望你相信它全部都是真实的。我想走一条纪录片和故事片融合在一起的道路。”实际上,正是这样的追求成为了《可可西里》的问题所在。影片在“纪实”与“叙事”两种风格间摇摆不定,导致了它自身面目的模糊——既缺乏真正纪实片粗砺而真诚的原生态,又缺少典型类型片激烈的剧情冲突。

比如,楚苏尔河畔的追击和刘栋被流沙吞噬的两场戏是剧中两个小高潮,剪辑十分利落,镜头的跳切熟练漂亮,刘栋的那一场结束后还接连用了三个空镜头,展示无语荒原。但终因匠气太重,冲淡了平实的镜头语言的感人力量。而影片采用按时间顺序、单方面、单线程叙事的手法,则是“纪实”风格的需要,以这样没有悬念,没有多对戏剧冲突,没有全知视角,没有灵活多样的时空跳切的方式来讲述这样一个史诗般的故事,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的。事实上,影片的叙事方式反而大大磨损了故事原型本具有的魅力。

记者形象的生硬嵌入是一大败笔。这种“国内媒介式纪实手段”早就是被用滥的手法,毫无新意。而且由于这一视角本身所带有的外来性、疏隔以及窥探的特征,决定了整个电影的“纪实”表现与可可西里之间的距离――这种“纪实”终归还是主流媒体的,与官方意志亦步亦趋的。自始至终,观者在记者目光的指引下感受着可可西里,所得只能是猎奇和疏离的感觉。

此外,陆川无疑放入了很多激情与信仰在《可》片中,在媒体面前他多次以一种诗化的情绪来抒发自己对片子的理解:“在可可西里,人只有人一种身份,死亡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韧。”又说:“因为它,我发现了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什么是真正的生存。”以及“我要去震撼别人的灵魂,让他们倾听我的声音。”等等。《可可西里》拍片的艰辛在宣传造势之下赢得好感无数,导演的诚意令人感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导演过多强调这样“内心丰盈”的状态,势必会导致对客观环境的缺乏体认;个人诗化风格的介入,不可避免的对影片追求的“冷峻”、“客观”风格造成一定的损害。

相反的,彭辉本身就是以外来记者的身份参与此事,在《平衡》中观众却很难意识到记者的视角,自始至终似乎是扎巴多杰和他的西部野牦牛队直接面对观者,展示着他们的生活与内心。达到这样的效果与彭辉的创作理念密切相关,彭辉说:“我试图想把纪录片的创作看成是对生活的复制,这是我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体现生活原生态的创作方式有很多种,但对《平衡》而言,我至今仍然认为只有一种,那就是我现在采取的‘不要解说词,由主人公扎巴多杰主述’的形式。因为这个巡逻队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它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任何一个声音来做解说都无法达到扎巴多杰自己讲述的震撼力。由于扎巴多杰的人格魅力,他在片中毫无掩饰地讲述了巡逻队的功绩和缺陷,赋予了《平衡》"真实"的生命。我很满意我坚持了这种创作形式。”他的努力无疑是成功的,《平衡》几乎感动了每一颗看到该片的真诚的心。



同样是可可西里巡山队题材被拍成风格迥异的影像作品,这当然跟电影与记录片各自的艺术特色有关,但跟导演的个人气质也不无关系。陆川面对可可西里感到深深的震撼,希望能将这种震撼传递给观者,他的思想中有哲学层面的思考,有青春理想的闪光和激情,而缺乏对现实的深入体认。这样拍成的影像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某种诗化成分,无法真正触及到现实的内核。而彭辉则要更为成熟和冷静老练,在不动声色的影像风格中再现了真实的力量,传达给了观者许多严肃的思考。

综上,“有力量的真实”和“残酷真实背后的美”这样的赞誉,都应该给同样主题的记录片《平衡》,而不是流行的商业娱乐片《可可西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可可西里》还是叫《巡山》更确切一些,因为《可》片不过是陆川以他并不曾真正融入体会的可可西里高原和环保为背景素材编织的一个电影故事。而可可西里荒原的真正气质,西部野牦牛队的真实风貌,那些感人至深的人间传奇,那些环保主义者的理想和悲欢,我们只有在记录片《平衡》中,才能找到。


作者:安普若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附庸风雅系列:哈金和川沙谈当代文学与文化(转帖) 海归茶馆 2009-7-15 周三, 12:49
附庸风雅系列:专访十卷中国文学史主编顾彬(转贴) 海归茶馆 2007-6-26 周二, 09:50
附庸风雅系列:画家村里的爱情故事-卞庆奎 (转贴) 海归茶馆 2007-2-07 周三, 12:58
附庸风雅系列:李鸿章后代张爱玲的恩恩怨怨(转贴) 海归茶馆 2005-8-25 周四, 04:57
附庸风雅系列:生活在法国的中国画家——冯骥才(转贴) 海归茶馆 2005-7-31 周日, 06:27
附庸风雅系列:国宝《淳化阁帖》归来幕后(转帖) 海归茶馆 2012-4-17 周二, 02:30
附庸风雅系列: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12月11日报道:中国大甩卖 海归茶馆 2007-8-09 周四, 09:44
附庸风雅系列:网友算出99个宋词常用语 密码在手三秒作诗赋词 (转帖) 海归茶馆 2011-12-03 周六, 08:21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安普若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QQ号码什么是QQ号码? MSN
  • 附庸风雅系列:揭穿《可可西里》的“纪实”外衣 (转贴) -- 安普若 - (5541 Byte) 2004-12-21 周二, 13:13 (1423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