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原创] 顺 风: 全 息 知 识 论(2.3万字)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原创] 顺 风: 全 息 知 识 论(2.3万字)   
顺风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准将

头衔: 海归准将
声望: 学员

加入时间: 2004/06/17
文章: 488

海归分: 110882





文章标题: [原创] 顺 风: 全 息 知 识 论(2.3万字) (1381 reads)      时间: 2007-1-03 周三, 12:19   

作者:顺风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顺 风: 全 息 知 识 论(2.3万字)

——人类“A”“B”极知识管理的全息前景

著/顺风

顺风:全息搜索理论创始人,互联网评论家。新浪财经、博客网、搜狐IT、人民网IT、中国改革发展论坛(海南)、中企动力专栏作家,人民网天津视窗首席策划。著有《互联网帝国》(深入思考Google、微软、百度、雅虎、盛大、门户等八大互联网巨头的战略趋势和未来前景,中国铁道出版社,14万字)、《顺风新博客论》(中国第一本博客研究专业巨著, 公开大量网络创新思路创意甚至具体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4万字)。
MSN:[email protected]
QQ:691382868
个人博客:https://www.isikao.com/

(一)

人类社会进入知识时代,知识、信息成为最核心的资源,也成为控制其他资源的枢纽,知识前所未有的与权力相联系,成为影响社会结构、价值分配、人类进步的关键因素。

知识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可以从个人化和社会化的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在个人化角度,知识是个人参与社会的价值源泉;在社会化角度,知识是社会转化和发挥个人价值的动力。在未来,知识和知识管理的个人化和社会化,成为推动进步的矛盾统一体,相应的,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搜索化也从个人化和社会化的不同角度予以实现。

搜索的个人化,就是以个人存在、个性、个人价值实现为核心,发挥搜索的功能;搜索的社会化,就是以个人参与社会事务、获取社会资源以及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互动为核心,发挥搜索的功能。

搜索化的知识管理,目的在于改变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发知识管理,改变知识的权力、机制、价值、学习、存储、文化等,激发人类知识存量的潜力,开辟更加广阔的知识空间。

知识的构成,包括A极知识和B极知识,A极知识是人类既有知识和既有知识机制派生出的增量知识;B极知识是人类创新的知识机制产生的全新的知识。

A极知识是人类历史的宝藏,反映出人类过去的知识根基;B极知识是人类创新的回报,反映出人类未来的趋势和不可预料性。

A极知识相对于B极知识,拥有巨大的规模优势和观念优势;与A极知识相比,B极知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面对的知识,他的规模更小,他的形态还不为很多人所知,甚至在绝大多数人眼里,B极知识还不能够称之为知识,但是B极知识在高速成长,他反映了人类以技术延伸自己对知识的认知的生理极限的努力。

B极知识意味着B极权力,但是对B极的探讨和发现,在整个人类社会角度看,还处于非常封闭和原始的状态,他的规律和前景不为人知,现在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只是他的未知性所带来的危机性。

博客化的知识管理目前主要停留于A极知识管理的前期水准,博客的发育未经历自组织和全息的大繁荣,还无从对于B极知识管理作出挑战。

在A极知识和B极知识之间,我们无从得知孰者更为重要,一方面A极知识的巨大结构性混乱为博客、RSS、WIKI、搜索等带来巨大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一方面B极知识可怕的成长速度和日益增加的不可控性,让我们感觉风险。

无论对A极知识还是对B极知识,知识管理的任务都既有价值发掘也有风险控制,但是A极和B极必然各有侧重。

知识如果过度庞大,超过人类生理的极限或者观念的固定准则,那么知识会让人类天生产生恐惧。但是人类的进步,是通过在对知识的恐惧中寻找未来实现的,知识的学习既包括发掘知识价值的目的,也包括控制知识风险的目的,后者是与知识恐惧的动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A极知识过度庞大,让人类无法看清。比如所谓的垃圾信息,因为人类的知识能力局限导致在知识的庞大面前显得无比渺小,才可能产生“垃圾”信息的定义——事实上,信息就是信息,“垃圾信息”也是有价值的信息,人类的感知能力局限性的忽视了他的价值。再比如既有的过去的巨大知识,停留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无数学者学子的大脑、互联网上或者不知名的某处,知识的存在形式、存在周期各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挖掘,个人一生只可能面对越来夜少的其中很小的某一部分,个人又会产生对于知识全局的自卑,进而影响人类的知识自信。在A极知识面前,人类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比如互联网,挽救自身的知识自信。

抽象而言,A极知识的巨大存在倾向于将人类拉向自己的历史,拉向湮没于无序的资源价值——过去,人类的进步正入脱衣的裸奔者,在前进中不断距离过去的知识越来越远。但是,互联网的出现 根本的改变了在A极知识中的人类秩序,他让人类在继续的进步中能够兼顾到迅速把过去脱去的衣服重新穿上——哪怕可能会显得笨重。

人类倾向于从未来中寻找刺激,因为那里有与不可知的危险并列存在的巨大发展空间,在知识恐惧中发现知识的新大陆,这是人类的知识状态。但是,互联网让人类反省,自己为什么一直不能够高效的面对过去的知识呢?是否人类的历史知识在未来知识前景面前显得如此魅力无存?

B极知识让人类发现了未来知识进步的一丝丝光线,刺激感和兴趣油然而生,可惜现在的B极知识还处于低级阶段,总有一天他会如释放的潘多拉魔鬼,引来无数人的青睐和研究兴趣。

在A极和B极之间,分别代表了知识的过去和未来,虽然事实上真正的未来知识是不存在的,只是因为B极知识更加贴近于未来而已。

回顾人类知识管理的历史,对于过去知识的梳理和发掘、控制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而现在出现了互联网,对过去的知识的加工处理任务骤然涌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相信这会带来价值,但是真正的价值渠道是多向的。比如对历史知识的网络协同整理,可以加强个人在知识面前的力量和自信,古人一生浩首穷经的考据引证补注被现代人一搜既得所代替;再比如已经沉睡的“死”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复活——我们相信,知识是因为有人阅读和思考而活,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潜伏着,等待与人结合而复活。

通过A极知识的搜索化,人类的过去可能复活,这将改变历史,同时将改变人类面对知识的某种态度,具体讲,人类一直在过去和未来知识间希望寻找自身的位置,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者空间,人类可能会更加侧重于过去的知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人类也可能因为B极知识的膨胀爆发而全力关注于未来——这意味着人类既不再仅仅专注于过去的可琢磨的知识图景,也不再仅仅专注于眼前的最新进展的知识所得,而开始将过去的A极知识和最接近未来的B极知识结合起来,获得思考未来的巨大力量——人类的预测时代的萌芽即将诞生。

对两极知识的搜索化管理,目的在于给予人类在知识面前的力量和自信,内容在于加强对知识的价值发掘和风险控制,目标是构建全新的人人做主、无所不及的人类知识前景,进而增强全人类的知识力量。在此基础上,资源的内涵、外延和潜力都会得到革命性的释放,我们可以认为,与现在人类第一重视资源的分配和分享相反,未来人类必然首先重视知识的分享和分配——因为知识是资源的源泉。

(二)

搜索在公众眼中正醉心于对A极知识的处理,似乎也符合这样一个逻辑,就是公众确实对B极知识还很陌生,他们的搜索需求还没有被诱发。但是,事实上,搜索巨头无时无刻的在进行对于B极知识的搜索处理,只是一切隐藏于背后。

目前的搜索模式,定义为先抓取再存储后搜索,是基于目前的计算水平和资源限制而开发的传统模式,其局限性非常明显。一方面为了搜索,知识和信息必须存储;一方面,为了搜索,知识和信息必须以加工后的二次形态出现在搜索输出前的环节;再一方面,对于进入搜索服务器的信息遵循只为搜索服务的规则。

这样存在两个疑问,一是为什么本来做搜索服务的巨头越来越致力于加大对知识和信息的存储投入?二是搜索巨头们形成的人类知识备份只服务于搜索的社会逻辑何在?巨大而整体的人类知识备份必须成为商业的特权还是必须成为公共权力?

对于前面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在搜索的外衣下已经在滋长的搜索服务商的异化——他们越来越成长为人类知识管理的独立寡头;而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的是知识源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公共性遗存,改变他的整体秩序的行为固然让全人类收益,但是基于知识的规模和新结构将产生权力的担忧,我们也必须将这一进程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使他的历史遗存的再发掘可控。

人类知识的集中和备份,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搜索的商业化供需链而正在成为现实,但是知识的高度集中意味着新的知识鸿沟正在产生。在搜索巨头的数据库中,沉睡于人类各个活动空间的知识被积聚为更加合理秩序安排下的一体,这样一种全新规模和结构的知识整体,可以视为人类社会总知识的镜像,但是因为技术和互联网以及聚集知识的时间因素、具体的搜索流程,而成为更加超越性的人类知识,换言之在他的形成过程中,也的安生了新的知识,而且是人类社会从未面对过的知识。正因为知识是人类的,是公共的,所以搜索制造出的超越后的知识整体更加应该为人类所共用,否则必然形成知识鸿沟,这是一种在搜索服务商与人类社会之间的鸿沟,巨大无朋的人类社会在如此巨大的知识分享上与一个单一的机构产生对称性的比较联系,发现了其中的鸿沟,这样的对比无论如何可以让我们产生对于搜索巨头的“知识寡头”的联想。

Google的不作恶的声明,反映出其创始人的远见和智慧——从一开始他们就知道,应该如何避免来自社会的指责,一种随着搜索的进化及其对知识的改变而引起的社会性担心。考察搜索改变A极知识的社会风险和价值,包括两个基本思考点,一是正确认识搜索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价值,二是在陶醉其中的同时必须深入评估搜索花的知识管理在人类知识民主和知识权力格局演变中的作用。

在公共服务中,搜索查询使成千上万人获得高速的知识路径,但是我们并不能看见搜索服务商如何保证这条路径是最真实和客观的路径。正如新闻传播有权力性的话语设置的动机,某些搜索输出项的修改实质上正在成为搜索力主导下的全新的传播力量——我们知道,与知识有关的活动,都是广义上的传播活动,搜索的服务正在成为构造全新的传播领域,这里也是传播的话语权力不受监督的区域。

所以,虽然有人惊叹搜索改变人类的生活,让公众得到更多的便利,并且以此证实搜索对于人类知识的影响还是遵循了取之人类服务人类的准则。问题是至少上面的分析就表明了搜索流程在作用于知识时,并不得到透明的监督——搜索输出控制导致的“话语设置”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即使进行对搜索的社会监督,搜索技术门槛也在削弱监督的效果——这个问题是和我将在以后探讨的搜索技术的公众化紧密联系的。

此外,搜索服务巨头对于不作恶的保证是主观的,姑且不说还没有应有的得到社会性的重视,即使大家全部关心搜索一旦作恶的后果,我们也不得不评估自身对搜索的控制力量。

假如意识到搜索所具有的公共服务的属性,我们才可以在观念上树立对于搜索权力应该如何在服务商于大众之间分享的高度重视。搜索在整理全人类的A极知识,搜索的输出目前并不进行全面而透明的监控,搜索形成的人类知识备份在保护商业利益的旗帜下尚未向社会公开,这一切让我们感觉,在不断成长的、被控制于搜索服务商手中的搜索权力面前,人类社会正以漠视和疏忽的态度放弃应由公众行使的权力。

当然,搜索服务商建设人类知识备份从反面也在培养搜索用户的知识依赖。知识作为一种资源之源,应该形成分布的、分散的、结合实际社会生活的结构,建立备份应该是全人类的理想,但是不能够成为全人类忽视知识的“正本”的推动力——一旦人们夜来越频繁和习惯成自然的从搜索巨头的数据库中获得生存的知识源,那么这种依赖既可能导致对于“正本”知识的轻视——反正在搜索后可以随时获得“副本”知识,而且“正本”知识又无法搜索。社会性的对搜索知识的依赖,事实上必然加剧搜索服务商与人类社会的知识鸿沟,如果社会秩序的很大部分建立于此基础,那么搜索力为基础的社会就必须充分的控制主自己的根基。

我们理解知识为资源之源,一方面是因为人类历史上对于“资源”的概念在每一次大的突破,都是和知识的增殖密不可分,比如数千年前的原始人根本不会在乎石油的价值,而与机器动力有关的知识唤醒了他们的资源本质。另外一方面,近半个世纪知识时代的来临,更加紧迫的提醒我们,人类社会进步的本质驱动力在于知识创新,随着知识的成长,他在驱动社会进步方面将发挥夜来夜大的作用,这个趋势正在加速。

互联网的出现,可以视为人类知识加速驱动社会进步的一次飞跃,地球文明已经可以期待摆脱蒙昧走向新增长节奏的前景。同时,事物的重大转折必然带来阵痛,当我们面对搜索改变知识的现实,在这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面前,经验和观念上的冲突在所难免,但是需要有先验证的目光提前正视新时代的来临,只有这样才可以近可能减少震荡。

目前,知识正在将关系、信息、技术、商业的资源属性挖掘得淋漓尽致,同时知识也开始向我们揭示,人类最宝贵的资源是人,人的资源属性,正随着用户角色多元论(笔者曾有专文论述)、新长尾商业理论(笔者曾有专文论述)等的拓展而越来越清晰。知识与互联网将逐步全面融合,社会的瓦圈能够落与个人的网络也将逐步融合,搜索力在这个过程中显得日益重要,他也可能让这个进程失控。

知识将人转化为资源,人的动力、思维、意识在都是不可替代的个人化资源,而搜索使得个人面对社会可以更加强大,这和人类近数百年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特别是近几十年内,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作用力、影响力呈现前所未有的跳跃,都是因为知识的力量。同样,个人力量的过度强大,也以为着社会风险的积聚——比拟而言,当搜索力加诸于某个群体组成的商业存在,他们获得的力量也会带给社会以风险。

(三)

知识改变人类对于资源的定义,终极的方向是通过知识揭示任何事物都具有的资源本质,相比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知识和资源的转换在物理性意义之外更多思考有人类介入的社会性意义。没有人类参与的地球,会自发的发生物质与能量的转换,但是不会自动产生知识与资源的转换。其理由,一方面知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另一方面资源也是针对人类社会需求而出现的范畴。因此,搜索影响知识管理的个人化与社会化两大层次并存,同时知识机制的社会属性更加超越其对于个人的属性而成为高级层次,两个层次在拉开距离。

随着人类进化和社会进步,知识的个人化与社会化的比重正在发生变迁,从个人的知识发育出社会的知识,从侧重个人独享的知识机制到越来越深入的互联网际的知识协同,从个人化学习的自我封闭到社会性协同学习的诞生,从个人知识直接运用于社会为主到个人必须在社会知识机制的协助下才可能完成以前的任务,从历史上个人化可以独力完成的知识创新占据主流到目前在越高端的知识创新任务面前个人的作用越需要获得来自社会和互联网以及计算机运算技术的支持,总的趋势显示知识加强了个人的力量,也加强了人类社会的力量。

但是知识权力的行使日益扁平和开放,知识学习系统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扩展性,相对而言也可以认为个人的知识力量在缩小,而个人英雄主义的知识时代已经远去,没有外部支持,个人的知识创新越来越困难。这里所指的外部支持,包括超越古代知识储备和学习门槛的巨大的基础性学习任务,也包括现代计算技术,更包括了社会性的知识协同。

因此,现代知识管理机制正在酝酿一个尖锐的矛盾,那就是知识的个人化与社会化的矛盾,这成为搜索化知识管理的主要逻辑基础。为了解决知识的个人化与社会化的系统问题,搜索以全息模式整合知识节点与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结构,整合分散无序的知识运动,以及激发知识活力的人类活动——对知识结构、知识运动和人类运动的整合,正是全息化的搜索知识管理的三大核心任务。

间杂于全息化的搜索知识管理机制之中的,是知识自身的演绎,人类知识总体上正在诞生一个全新的构成,那就是在A极知识之外的B极知识,这已经成为人类走向技术文明的历史性标志——虽然我们目前的时代不可能清晰的展示出人类知识的原始状态,相反还经常让人类陶醉于技术的所谓“巨大进步”。事实上,与人类既有知识沉淀的开发任务相比,与人类实际应该运用的知识比重相比,与未来增长着的B类知识的历史性价值相比,人类目前的知识运用体系还处于一个非常非常蒙昧的阶段,只有摈弃过度的自信和建立对于未来型知识的正确概念,人类才可能进入全新的知识观念之中,而这是人类摆脱蒙昧的认识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更加体现在全人类社会,而笔者前面形容的知识的社会化趋势正在加强,也可以用来描述目前的知识演绎的基本特征,互联网和搜索使知识的社会化进程加速,其中既蕴藏着社会化的巨大力量和巨大价值,也隐藏着社会化的巨大风险。

工业革命开辟的机器文明,计算机和网络革命开辟的信息文明,在近几百年间发生的两种文明在本质上都是知识文明早期的一个部分,其核心特征是一致的,都是知识成为“资源之源”以及知识成为“权力之母”的规则开始更加自然而猛烈的发挥力量的时代。在这个起始期,人类开始接触到文明的本质——文明就是将知识转换为资源的图景。

超越传统经济理论的资源观,生产资料的外延和内涵在知识时代即将更新,个人的权力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个人的价值开始上升,其中的动力就在于知识的觉醒。个人的生存、个性、个人价值实现,一直成为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但是不同个体的个人化的差异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强烈的受到知识差异的影响,比如种族的、教育的、经济的、血缘的各类差异,都造成了个体的差异。而现在,人与知识的动态结合显得空前重要,个人的学习力决定了个人的价值,也决定了个体的差异。个人拥有的资源,无论是传统概念上的“生产资料”,还是“先天条件”,都会让步于真正的“资源之源”——知识因素,但是这个趋势是和现代知识机制结合完成的,比如搜索化的知识管理机制。

(四)

知识具有双重社会本质:知识是资源之源;知识是权力之母。对此,我们理解的基础是一种结合人类整体的社会化思考,如果简单以个人化思考为出发点,知识的本质也可以描述得更加多姿多彩,知识是力量,知识是工具,知识是机遇,知识是个人前途和未来的空间。。。。。。但是,按照上文所揭示的人类知识属性向社会化加速倾斜的趋势,知识的双重社会本质在目前和未来的知识管理之中显得尤其重要——也许人类知识文明前的蒙昧时期的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的个人属性大大超越知识的社会属性为特征的,而现在正在发生逆转。

人类从一开始就不是以个体为生存基础,即使社会分工协作和氏族群体出现以前,原始人单独个体的生存最终也先天性的必须走向家庭和繁衍后代,繁殖的先天动机成为最早期人类的个人化与社会化联结在一起的自然枢纽——虽然生殖后代获得晚年的保障,这体现了个人的某种需求,但是在原始时代个人的生存状态也并不能够达到现代人安享晚年的水平,同时很多原始生存规则并不支持后代赡养老人,尤其在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的环境下,原始人类一旦衰老大多能够平静的接受被社群甚至后代抛弃的事实——这里也存在着虽然残酷但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逻辑。为了更多人的利益,牺牲部分的利益或者个人利益,在接近自然以及人类的社会性力量远远没有发育的条件下,是最初级和自发的社会化生存目的体现。

知识的双重社会本质将压倒知识的个人化属性,知识的分享、协同、互补、延伸、共同分配和拥有知识权力、共同从知识中发掘资源,都成为未来知识管理的重点所在。在知识能力方面,社会性的进步必然带来每个个人的进步,但是在不同的时空个人知识进步与社会知识进步的步调可能大相径庭,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之间出现的差距。

个人知识管理永远不可能等同于社会知识管理,但是社会性的知识管理能力的进步会增强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既然个性化正在成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越来越强烈的特征,则个人与社会之间知识管理差异度也呈现出巨大的多极分化,分野之处在于个人是否能够从社会知识管理的趋势中调整个人的知识管理方向,这对于个人通过知识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架设起资源和全力的桥梁至关重要。知识管理的个人机制一直在过去显得格外重要,现在出现了新的情况,知识管理的社会机制迫使个人不得不进行自我调适。

社会知识可以使个人知识得到延伸,个人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掌握海量知识的全部细节,未来的个人知识结构日益重视“结论”和“最新的事实”,至于结论之前的复杂的推断一旦经过社会性的知识检验机制就可以进入侯查状态——因为各专业分支知识领域夜来夜深入细分的知识深潜路径在近百年间高速膨胀,而人类的生理进化暂时还没有能够及时跟进,或者本来就存于人类深处的知识潜能并没有及时被挖掘来应对这一新情况,个人知识管理的层次也随着社会知识的层次性而递进——当1000年前关于太阳的知识只为祭祀级的少数人所研究时,大众对这一知识的运用不可能直接进入结论的调用阶段,为了理解结论个人必须在知识管理机制下作出必要的学习积累;而现在,当太阳系的星体构造已为大众所知,谁也没有必要在调用“太阳系有九大行星”的结论时,同时必须专业学习有关的研究过程和原理。

但是,我们发现随着人类知识开辟的越来越深入,在很高精尖的领域的知识层次之下总是存在一个层叠而庞大的知识底层,对于处于次底层的知识普及水平的个人而言,对此显得难以跟进;同样,次高精尖的知识层次下的某个层次的个人知识偶机水平也让个人同样产生对于社会知识的畏惧。一个极端是情况是,在最高的社会性知识层次与最低的个人化知识水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了,与知识权力的扁平趋势相反,知识的高低落差和个人与社会的知识落差却在加大了,这也构成搜索化的知识机制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比如如何解决知识落差造成的个人知识自信的丧失。

目前的知识层级结构具有“二重性”特征,具体讲就是在某个层次以下大致是以个人的生理水平能够掌控和直接研究的层次,我们把以下各层作为知识的第一重,这里侧重于个人化的知识机制的特征;而在这个层次以上则任何个人单独的研究都受到生理局限,越往上层越需要寻求来自书本、手册或者计算机、互联网的援助——再高明的天才也无法记住一些知识领域的基础性知识,也无法完成只有计算机才能够面对的工作任务,我们把以上各层作为知识的第二重,这里侧重于社会化的知识机制的特征。

人类面对第二重知识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中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的高低落差和个人与社会的知识落差却在加大”,搜索化的知识机制必须花大力气化解二重知识的压力。同时,在搜索化的知识机制下,必须重点解决“第二重知识”的一个致命风险——人类借力机器等外力可以接触到越来越高深的知识领域,但是同时也让自己距离他们更加遥远,在人类与知识之间,将横亘越来越多的人类之外的环节,比如机器、互联网、电力体系甚至汗牛充栋的技术手册——我们得想想这些环节一旦失控的风险是什么?如果更深刻一点的探究,我们还必须思考,以机器等外力延伸人类的知识能力,固然机器等外力也属于人类知识的产物,但是否能够保障人类自身对于知识的直觉、本能和潜力不至丧失或萎缩?或者说,如果不走目前的精细运算、借力外脑的路线,人类知识的另外一个前景是什么?人脑是否必须依赖外脑?总之对于人类知识的二重性以及第二重知识的管理机制、运行规律、风险控制都值得深入研究。

(五)

人类第二重知识使人与知识形成一种矛盾的关系,人类以日益脆弱的外部手段探索深不见底的知识空间,知识对于人类的社会意义本质上包括“资源之源”和“权力之母”,而二重层次的知识机制下,越顶尖的知识越开始远离上述目标。道理很简单,知识的社会性必须鲜明的体现为服务大众和为人类带来真正的便利,而人类间接获得的知识深入在使知识体系形成巨大的层级累积以及系统风险的同时,也使高层次知识的大众普及难度加强。

人类社会如果没有出现近年的上述知识变化,我们可以认为在传统的秩序和发展趋势力的作用下,民主和分享的意识正在普及,民主和分享的行动正在深入。现在在人类和知识之间开始出现的第三方的阴影在变大,知识鸿沟又以全新形式在扩大,而且知识鸿沟的内涵也不再仅仅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群土与群体等人类层面,更多出了“知识”二重结构导致的知识与知识的“鸿沟”,以及因为外部知识手段导致的人类与知识之间的鸿沟——知识鸿沟呈现的上述三大类别同时演进,这个问题空前复杂。

传统的知识鸿沟具有相当长的历史,而后两个方面的“知识鸿沟”则是人类社会在技术文明的萌芽时期——近几十年来逐步进入我们的视线。换个角度讲,关于“知识”的知识,或者关于“知识鸿沟”的知识,都包含了大量的“B极”知识——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是人类前所未见的、由新的知识机制造就的知识。

当人类交通工具以视力无法跟进似的速度行使,那么必须获得电子导航、安全控制、自动驾驶等外部支持来弥补生理极限的束缚;当人类对前沿知识以通常的生理力量越来越感觉无法直接面对,那么必须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外边支持来弥补思维的极限。这里所言的“外部支持”在目前大多属于机械运算、自动反馈、存储记忆等非智能化的范畴,但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渴望最终驱使了智能化的外部支持的诞生,这里存在不可扭转的规律性。但是,这样的结果也可能是,人类制造越来越接近于自己的智能化“外部支持”,通过甚至依赖它们间接的接触和感受最新的知识前沿,在知识力量被高度激发的未来,这不啻于人类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机器等未知智能——上述一系列推理的结论很不幸的提示了危险的前景。

对于危险的来源,我们可以有多方面的探究。比如是否人类对于知识的探索从来未曾进行对于必要性的自我反思:对于人类而言,什么是最需要的知识,什么是危险的知识,知识是否越多越好?——正如一个孩童,他是否需要了解怎么开枪?再比如是否人类目前的知识之路,这样一条以精细计算和理性思维为特征的知识探索之路,已走向歧途?在东方智慧的鼎盛期间,对趋势和事实的预测推断都是先哲们的生理可以独立完成的,而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他们掌握的规律性知识和直接感触真理的生理力量,都预示有另外一条知识之路——挖掘、开发和锻炼、强化人类对于知识的本能、感触和控制的生理力量,同样可以获得知识的大进步。至少我们知道,现在再高明的计算机也无法模拟人类的情感和复杂多端的模糊感知能力,人类大脑的知识能量还远远没有被唤醒。

计算机技术进步使得人脑在计算上面被允许懒惰,互联网导致的超级人际联系使得个人在知识管理中被允许较少考虑锻炼独立的和在没有社会协同的环境下的知识管理能力,我们几乎朦胧感觉到,因为技术的进步,人类先天的一些思维优势、个人的独立优势受到威胁和消磨。因此,以“外部支持”拓展人类知识空间之路,本来就是一条精细化和理性思维之路;东方文明的先哲拥有的另外一条道路,以人的内心感知世界、接近规律的非理性思维之路,必须成为一种世纪性的文明补充,没有非理性文明的经验和力量,人类在理性文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能不说是一场空前的知识冒险。

人类为了成功跨越技术蒙昧时代和技术文明时代之间的这道时机之坎,现在紧迫的一项任务是扭转在理性思维引导下越走越远的远离知识和间接开辟知识空间的歧途,全面加强对于非理性思维引导下的直接感知和开辟知识空间的路径建设,两条路线本来就应该互相补充、互相融合,这将给人类的知识前景带来拯救和光明。

为了以非理性知识管理路线和理性知识管理路线更加紧密的协调配合,以搜索为标志的全息化的知识管理机制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全息是贯彻未来整个世纪的最有爆发力的技术力量,根源也在此——全息是两条知识路线整合协同的关键性枢纽,搜索化的知识管理必然成为未来的主流。

理性知识之路目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他可以在开辟非理性知识之路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近年开始加速进行的在互联网中对人类历史知识的梳理,很可能唤醒数千年前人类文明的非理性知识,存储、传播、二次开发的环境更宽松和优越了;一方面,理性知识路径可以对人类研究思维的规律、研究大脑思维机制、开发大脑潜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理性知识之路越走越远,必然伴随而至的危机也将引起人类对另外一条路线的重视和加大投入——我们希望不要在失控和造成灾难之后才发生这样的重视。

(六)

人类知识管理的路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理性思维、精确路线、可视化运算、外部支持为特征的精细知识管理,一种是以非理性思维、模糊路线、不可视运算、自我支持为特征的全息知识管理。

从知识管理的思维文化基础角度看,理性思维使得事理、规则、说明书、技术手册大行其道,知识管理的中心逐步偏离人与自然的生存平衡,使人类偏执而自信的强行深入自然内部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的内部思维潜能发掘,从而走上一条人类进化的歧路;非理性思维则以人对知识的感觉、本能和潜力为支柱,寻求在机器时代的人文和精神力量,稀释机器力量导致的非人性因素以及系统风险,进而挖掘人类在全息时代的知识空间。

从知识管理的路线叫看,精确路线与近几百年科技革命路线的一脉相承,加速人类“在发现的基础上继续发现”的活动,并且把其中的存储、运用、评价、开发等知识脉络逐步进行精细化的机制革新,人类来自远祖的从事物整体和宏观角度直达本质、接近未来的自然能力被削弱和忽视,没有技术手册和书本,没有明确流程的知识管理过程,似乎知识管理就会陷入荒芜,而个人似乎通过后天的社会性的学院教育才会获得成功的个人化知识管理,人越来越依赖教育体制、教育技术、教育机器;知识管理的模糊路线秉承人类自原始社会发现事物真理的天性,重拾人类以自身的生理为主要基础独立传承知识的传统,提倡跨越过程、直达本质、见性识真的能力学习,这是一种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的回归。

从知识管理的计算机制来看,无论在知识的开发还是运用角度,都必须以精确的规律框架、以确定的软硬件支持、以可视化和可捉摸的思路设计必然性的知识管理机制,知识被从细节和微观的层次高度的分解和结构化,知识管理进入一条越来越“下”、越来越“微”的通道;不可视运算则相信人的本身力量,重视人类大脑潜能的无穷力量,回归以人性与知识的直接对话,计算的过程与大脑高度同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人类可以实现自身大脑基础上的可视化运算,但是目前,在即使还处于人类智慧潜能的初级阶段下,这个方面的技能开发也呈现相当的荒废,以这样的背景我们只能够先从人类本脑开发的实践出发,进行非可视化的知识管理。

从知识管理的支持基础来看,依赖外部支持的结果让人类自身的知识力得到削弱,并且产生间接控制知识的环节风险等系统性的风险,人类表面上得到了知识,但是实际上人们的本心正在远离知识,而下一代人的知识教育内容充斥占有绝对比重的精细知识管理,容易使他们形成知识管理就是间接的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概念,甚至知识的协同也必须依赖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手段,人与人之间的生理性联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全息知识管理机制下,人的价值被全新定位,人的联系、沟通的生理潜能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得到真正的加强,知识与人的联结既是直接的也是生理的更是紧密为一体的,关键性的知识力就存于人脑,而不需要过度的依赖计算机、互联网、说明手册等等外部工具,在全息知识管理理论下,人脑是最好的知识管理工具,个人化和社会化知识管理都不朽高度重视个人在知识开发、传播、运用、计算、评价等方面的自然力量。

人类社会与知识总体上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决定人类的未来。在原始社会,知识直接存于大脑,人类祖祖辈辈口口相授;随着纸张、书籍、出版和大众传播的发育,越来越多的知识存在于传播介质,但是这让更多人获得民主的知识权力;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在人类与知识的关系中出现两个重要的趋势:

一是与知识存储有关的范畴被大幅度加强,与历史相比,人类从外部得到方便快捷大容量的空前的支持,更多知识游离于人类生理之外,当然他们可以随时在运用中被激活,但是当我们发现Google正在建设的“人类知识总库”、“知识运算中心”计划时,应该可以发现一种极端正在发现,那就是在存于人类全体的知识的物理总体之外,一个在规模上可以于之对抗的对称性的“知识备份”正在诞生,这已经成为一个公共事件。

二是知识运算面临前所未有的机器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这是人类的祖先从未面对的新情况。在1946年冯诺依曼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之前,人类的计算再先进的外部工具也不过是精巧细致的计算尺或者多人协同;但是,最近60年,人类倏忽间进入了全新的世代,“运算”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曾经只是人脑的专利被机器分享了。

因为上述两个基本的趋势,短短十十年间人类获得新技术进步的巨大好处,同时也可能滑向理性知识管理失控导致的远离知识甚至背离知识的深渊。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路径应该形成相互补充配合和协作的关系而不能有所偏废,而现在的情况是,理性知识管理高度发育而全息知识管理呈现出持续的萎缩,后者虽然和人类社会性的负效机制扼杀个人性有重要关系,但是同时也和目前正在深化着的并且给人类带来好处、让人类陶醉的理性知识管理有重要关系。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当理性知识管理的一个几百年的颠峰来临之际,他的负面也在增强,对此前文已经论述,我们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只有重拾全息知识管理的路径,实现知识管理的内在平衡,人类才可能平稳的向真正的技术文明过渡——我们的技术文明,不仅仅是机器等外部技术的文明,更应该包括人类自身潜能和生理等内部技术的文明。

(七)

多样性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系统的规模,二是系统的文化和秩序。比如,地球的多样性根本无法和银行系或者宇宙的多样性相比;封建社会制度下的专职扼杀多样性,根本不可能奢望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制度基础。在多样性的高度发育之后,既带来整体的系统的繁荣,也会带来内部层级差异的加剧,分化和层级是多样性的直接和后果,在知识管理的广义系统中亦然。

现代化使得人类知识系统的多样性大大增加。一方面,社会制度总体更加开放和宽容,知识转播和交流、交换更加发达;一方面技术进步正在制造更多的“A”极知识,也带来“B极”知识的空前大爆发;此外,知识管理从理论到实践都发育出独立的社会分支,部分大的商业组织甚至由CEO直接担任知识管理职能,相信政府、社会公共组织的知识管理职位设置和职能独立都会很快普及,知识管理系统的边界和形态、机制在近几十年从混沌走向清晰;同时,知识管理的权力属性和资源属性正在强化,机制也更为复杂;关于过去的很多知识正在苏醒,关于未来的很多知识也在接近;等等。

多样性带来知识系统的分化和层级,具体包括:

一、知识与人类之间的第三方支持力量的壮大——从手册到机器到人工智能——导致知识与人类的知识鸿沟;

二、知识自身的“A”“B”极结构比例和力量的变迁——“B”极知识高速膨胀但是并不清晰,并不为人类高度重视和控制——导致知识与知识的鸿沟效应;

三、人类之间因为个人知识管理机制和社知识管理制度差异差异,先天或者后天的,动态或者静态的影响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导致人类之间的知识鸿沟问题加剧。

因此,不同个人、组织、社会力量在近年面对全新的知识机制和知识差异化背景,人类知识管理系统出现了新形势和新情况,比如:知识的膨胀和结构变迁,人类自身知识机制的变化,三个方面的知识鸿沟,以及人类对于新情况和新形势的盲点和忽视,等等。

知识成为知识时代的社会基础,知识管理的结构特征也成为决定社会整体稳定的重要因素。就目前人类“A”“B”极知识系统的现状而言,知识管理的结构特征可以首先从知识主题的不同层次进行探索。

在个人层面,探索知识结构重点必须考察动态发展的轨迹和结构,既包括个人的知识的情况,也包括个人获得知识、使用知识等机制情况;

在群体组织层面,作为相对封闭的知识系统,越具备高度的协同必要性越需要在知识结构方面遵循特定的规则和需求,比如成员的知识文化层次的匹配性,机器化知识与人脑化知识的比重应该适度,对知识差异以及知识鸿沟问题的协调和消解,等等,从某种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具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严密组织,其知识管理既需要遵循知识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又必须控制知识鸿沟导致的不稳定结构;

在社会和大众角度,知识的差异化和知识鸿沟问题既有存在的必要又蕴藏着不稳定的危机,对此如此理解:一方面,知识差异和多样性是开放知识思维、开辟知识碰撞的点域、培育知识主体的点基础、降低知识渠道单一化风险、扩大知识管理空间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知识点域、知识主体点基础、知识渠道、封闭知识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发展水平、各自发展状态又必须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知识管理的过度冒进、过度极化、过度不公平等都不利于社会性的整体知识管理价值的增值,也不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如果我们评估目前大众知识管理的总系统的主要倾向,后者更加构成某种威胁,人类总是更加乐衷于某种可见的利益、某些熟悉的领域、某种习惯定势、某类表面的让前景显得美好的东西,却容易忽视晦涩、复杂、隐藏、难以思考(难缠)、不符合惯例的潜在的趋势——即使其中酝酿着负面的影响。

知识的差异性呈现在上述三个层次,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出在大众和社会知识管理机制的知识鸿沟危机方面,事实上对此不应该简单的理解为某种危机,当人类站在100年后的视角、或者站在超越自身超越地球世界的视角重新审视,也会发现解决知识鸿沟问题的过程——绝对不是也不可能实现消灭知识鸿沟,也是释放人类“A”“B”极知识管理系统的巨大前能和公共属性的过程,人类从中不仅得到稳定和安全,也得到更加优化和有力的知识管理系统——保持人类与知识的平衡,双方同步前进,彼此才可相安无事。

(八)

现在我们必须思考人类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两者之间最紧张的关系命题就是“控制”,让知识控制人类,还是让人类控制知识。在遥远的历史深处,知识蒙昧时期,人类社会也处于蒙昧时期;在现代,知识发育时期,人类也进入历史性的“技术文明”的发育时期——所以可以讲,知识和人类总是同时被强化或者弱化的,知识增加了人类可控制的资源和对于自然的权力,尽管同时也时刻改变着人类社会内部的权利和资源结构。人类与知识的关系,首先是同进退、共荣辱的利益一致的关系。

但是,人类与知识同时进步的速度节奏也必须进行某种相对的比较,尤其在人类的内涵和知识的内涵都出现历史性飞跃的现时期,双方都出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引致了各自的结构大变局,这是某种质变,所以双方的关系必然受到空前的挑战,上述紧张的命题——“控制”——也自然日益重要。谁控制谁,表面看是某种现象和过程,其实本质看是未来的结果预期,如果人类很好的控制知识服务自身,我们说这是一种成功的社会化的知识管理;如果人类对知识的社会化管理出现失败,出现对知识的失控,最终导致惨重的甚至毁灭性的损失,那么我们只有哀叹人类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人类成为知识的奴隶。

社会化的知识管理具有很多基本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比如: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社会化的知识管理?人类已经拥有什么知识?人类还有可能获得什么知识?既有的和新增的知识中哪些是有利的知识哪些是不利的危险的知识?人类怎样控制自己获取知识的结构?人类如何加强自身的进步来跟进知识的进步?如何完善社会化的知识管理机制?如何协调社会化的知识管理机制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化知识管理的全息前景?如何分别完善“A”“B”极知识的社会化管理?搜索在社会化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等等。

在知识节点与节点间的联系方式,既可以是有迹可循的、可视的知识轨迹,也可以是无迹可循的、不可视的知识轨迹,后者之所以可以忽略知识的轨迹和过程,原因在于他可以从现代搜索技术进步中寻找知识运动的模糊的逻辑。事实上,可视与非可视,理性与非理性,都是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的组合概念,任何非理性的、不可视的知识管理范畴,都不可能脱离对应的理性规律和可理解的原则,只是因为在目前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条件下我们无从出没、描述隐藏于背后的轨迹,才相对的形容之为非可视、无轨迹的路径。

或有人将知识管理分为显性的知识管理和隐性的知识管理,但是相对于理性知识管理与非理性知识管理的相对范畴,显性和隐性之分是从知识的层次深浅进行分类,两者并不一致。理性与非理性知识管理是从知识的背后规律是否被人类社会化的认知的角度进行分类,为了更好的理解理性与非理性知识管理的区别,我们必须引进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知识的知识”。如果说知识是人类可以把握的规律、技能、信息、资料、事实等的总和,则知识的知识属于在此之外的重要部分之一,他是关于知识的背后的未知规律的知识,比如:如果某个判断是知识,那么产生这一判断的过程如果可出没、可描述的话,也属于知识,但是如果这个过程是以直觉、灵感、第一反应等方式完成的,那么产生灵感、直觉、第一反应的机理和背后规律,就属于尚未被人类认知的“知识的知识”。由此可见,理性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以知识为主体的理性知识,非理性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以“知识的知识”为主体的非理性知识,从广义上看,非理性知识本质上也是理性知识的一部分,但是他所具备的理性因素是隐藏于背后的。

在上述两大领域,人类社会化知识管理的中心过度停留于理性知识管理的层次,对于非理性知识管理还缺乏充分的重视和有效的了解。非理性知识的一支已经相当庞大,人类的情感、直觉、灵感等非理性知识机制一直在社会生活中起到巨大作用,但是对其规律的探索远远落后于非理性知识的进展,已经形成了两者的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人类知识管理历史中很长一段时期内,缺乏现代搜索技术的支持,没有形成搜索化的知识管理机制,也就无从满足非理性知识管理探索不可绕过的对于庞杂的整体性数据、比较计算、联系分析等方面的需要。

搜索化的全息知识管理是一种系统而整体性的知识管理,满足了社会化的技术要求,也满足着社会化的非技术要求,比如经济、组织、沟通、文化,等很多领域。

(九)

全息就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或者可以称之为全息联系。东方古代哲学以天则人,西方基督教哲学以教合政,都否定人的普遍理性;文艺复兴运动重新肯定了人性中的理性成分,打破非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发育出完备的理性科学体系。理性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承认个人对于客观世界进行认知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构造出为人服务的科学体系。

“以人为本”的理性科学体系成为近几百年的主流,但是在此之前传承达数千年的来自人的天性、本能和内在感知的科学体系却没有相应的被扬弃,而是被埋葬了。人性化的科学体系的最佳蓝图,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科学与“人天合一”的非理性科学的互相镶嵌、印证来实现的,现在人类始祖的非理性能力日益削弱,形成两翼失去一翼的人性科学体系。

“理性的泛滥”成为现代人类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命题,在理性科学的各个分支再分支中,个人与外部世界的最高层次——微观的人性与宏观的世界性——的联结纽带越来越细弱,现代人感知宇宙的直觉正在钝化,但是科学研究的各个学科体系还是坚持不断的细分细分再细分,一直走向与宏观相反的微观的深处。

互联网对于“理性的泛滥”应该负有责任,事实本来不应该这样——互联网本质上也是全息的一种产物,虽然在结构上而后技术上还很低级,但是互联网并不应该仅仅被用于建立可视的、有路径的、目的性明确的、细节化、在系统性方面有所欠缺的那种联系,加之无线定位技术的进步,全息互联网的时代很快就要到来。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事物的本质,没有普遍联系的存在不可想象,但是普遍联系的规律性、路径和状态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从来没有尝试被广泛而深入的予以发掘,更很少思及建立起某种机制,来对于这种哲学性的联系的全貌进行观察、监控和利用。也甚少可见将事物的普遍联系与互联网革命结合起来进行理论上的创新的才尝试。其中原因,一方面在于对于事物的普遍联系进行模式化和理论化研究的难度相对较大,另外一方面也在于缺乏“B极”知识管理的概念基础,而没有对于“B极”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和重视,就很难获得揭示全息联系的必要武器——甚至可以讲,“B极”知识管理的出现,和人类全息联系理论的出现是具有联系的历史范畴,两者如影随形的进入人类知识管理的视野。

全息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于人类“A”、“B”极知识管理的创新发现,尤其“B极”知识更是人类全息知识的主体。为了建立起人类普遍联系的全息模式,不得不研究“B极”知识及其管理规律,并且以此为武器和对象寻找突破。

以文艺复兴时期人本科学体系的曙光初现为界,之前的历史是侧重于以主观的或者客观的方式聚焦于“天”或者“神”所代表的宏观性和联系性的科学史,因此从宏观的高度和立场出发进行的各类科学知识探索总体具有自上而下、把宇宙作为一个大系统的特征;之后的历史则是侧重于以纯吹客观和理性的方式聚焦于“人”所代表的实用性的科学史,知识就是为人类谋取利益。这样一种转变的结果是,关于全息联系的非理性知识在文艺复兴之后进入一个巨大的断层,而近年进入信息时代后全息联系的知识又以另外一种面目出现,那就是因为互联网技术进步而增强了的人类的全息功能、日益具有全息性的人类活动以及大量涌现的全息信息,后者成为人类“B极”知识库中的主要构成之一。但是从文艺复兴到信息革命之间的大段历史,则成了全息科学思维发展的黑暗期。

全息联系包括两大构成,一是不同层次的全息节点之间的横向联系,虽然他们并不是平行行的关系;二是全息节点与更高的系统的分层次的纵向联系,比如现代系统论和控制论发现的一些现象所代表的全息联系。两大构成的平衡、和谐,现在已经可以影响人类的安全和未来。

(十)

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真正价值;在现代通讯技术诞生之初,很多人也并没有了解数十年后他对世界发生的改变;在铁路、民航等交通技术的上升期,很多人也不能够预见其对全球化的巨大作用。。。。。。在很多影响人类历史的时代性大事件中,一开始身在其中的人是很难发现真正的价值的。

一些巨大的历史性技术进展的价值,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的价值发掘过程,往往刚开始出现时的功能经过时间的变迁很快被湮没无踪,而代之以与他的初衷完全不同的方向——正如互联网从军事向民用的转变一样。

在互联网的全球扩散过程的前期,真正支撑他的是来自民间的大量技术热心者的热情,即使他们在辛苦的将数以万计的电脑在世界范围内联结一体时,也不能够认识他们所做的事件的全部意义。这里已经显示出一个人类技术进步的准规则——影响全人类的技术大事件,越在前期越多的是非商业力量的推动,越到后期则越是商业力量的推动,直到商业力量将这一技术大事件的价值压榨迨尽,并且将他改造为一个商业性的事物,让他的活力消失。商业力量总是面向既有的利益,即使风险投资人的“风险”概念,也是必须通过既有的投资经验的过滤,确定为一种总体上的可控制的风险。

风险应该如何控制?他是如何成长和消失的?如何界定不同领域的相对风险?如何建立起符合人类未来的关于风险的知识体系?了解上述问题的答案,首先在于重新构筑人类知识体系的结构,必须确立基于“A”、“B”极知识划分的知识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人类的技术进步进程,判断其中风险、利益、价值、力量的演绎流变过程。

比如现在正在起步初期的博客服务,如果按照传统的知识模式,现有的认识都是皮毛,他的意义在未来,我们也许确实不可能真正接触;是按照全息的知识模式,博客是和“定位”紧密联系的新生事物,至少这是他的核心价值之一,以“定位”的全息原理和简单思维方式来思索,博客的全息化空间就可以打开。

技术大事件是影响人类发展全局的革命性的技术事件,他与商业行为的关系,并没有最直接的逻辑联系,而是通过“利益”的枢纽来互动。一方面,商业力量积极的推动技术大事件的理由是在于利益,商业力量消极甚至阻碍技术大事件的理由也是在于利益;另外一方面,商业力量对于技术大事件的价值判断也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出现改变,当移动通讯技术发育之初,有线通信服务商会对他采取仇视的态度,当移动通讯技术发育出亿万用户基础时,有线通信服务商则开始对他的市场产生兴趣,并且积极的适应——这一机制在近年开始强化,随着用户的角色鸿沟的打破,用户的规模价值被重新定位——不同行业的用户规模不再仅仅被认为是可以合并的所在行业的消费总值、销售额,而被认为是一种作为普遍的“人”与外部商业资源发生联系的空间和远景,是关于“人”的价值和信息总和的既有财富源。

商业行为作用于技术大事件的机制,正因为全息时代的到来而发生改变,商业必须遵循全息规律进行自适应的改革,现在已经呈现出很多这个方面的苗头。比如,商业力量接触技术大事件的界限正在前移:按照传统的商业理念,已经能够控制和分享的用户价值是最可靠的价值,必须对此进行一望无前的理性化的保护和发掘,小改小革能够满足用户的新鲜感,成本利效比又那么完美;而现在的商业帝国开始把视野放高再放高了,遥远的、甚至不可琢磨的技术大事件的模糊身影,也为他们所关注,所谓的用户市场开拓、价值创新、新产品研发都被提升到一个社会的角度,商业和社会在加快接轨,核心的推动力来自全息——信息、关系和联系加快、加强、扩散、加深,“世界”、“存在”将联结成更加紧凑、致密的一体,比如商业和社会的利益就在加速一体化。

全息路线是一条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和谐一体的道路,是将现在和未来更紧密的联系起来的道路,商业力量在全息时代自我改变的方向在于,对于既有的价值和未来的价值、对于作为行业消费者的用户的价值和作为“人”的用户的价值、对于商业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对于可控制的风险和不可控制的风险、对于价值和风险等一系列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的范畴进行反思,重新定位。

(十一)

我们可以通过书本这一特殊的知识管理的 产物来进行全息模式的形象思考。书本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之一,传统上发挥着传播的功能。全息化的书本则在传播知识之外,还发挥着教育的功能,传播关于知识的知识。具体的实现机理,除了多媒体技术之外,还必须依靠全息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全面突破。
全息书本在几个方面必须突破:一是书本的传播内容从知识和信息向关于知识的知识的突破,加强其活的教育的能力;二是书本的传播方式以多媒体技术和全息模式为基础,从知识和信息向关系的突破,书本不再仅仅作为一个死的被动的信息载体来定位,而是作为活的信息、知识和关系的载体以及互动者来定位,书本的内涵有了活的灵魂,书本的外延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化的背景。换句话将,全息书本是全息实践的一个重要创新工具,并且成为一种全息的综合节点。

理论上讲,书本的全息外延可以无限扩张,一本书、一套书可以与人类、知识、空间等所有存在通过N度联系建立起以书本为基础的全息关系体系。书本的信息辐射方向,不仅仅再是读者、作者、出版者、传播者、流通者、研究者、设计者等直接关系人,在全息机制下书本成为全息的某个枢纽,以他联结全世界。全息模式的魅力正在于此,他将任何具体的知识、信息和关系节点的全息潜能充分发挥到一个极致,使其成为高效率的全息中介物。

书本的全息属性包括全息载体和全息互动两个方面,前者构筑起后者的基础,具体包括了与书本有关的全部信息和关系综合,后者是一种将书本作为世界桥梁的思路,通过书本在尽可能大的无限范围内建立起尽可能高效的全息联系路径——但是需要注意,全息路径有无数条,全息书本只是整合其中的某些路径形成新的结构并且予以集成,架设和寻找出起一个最优化的全息解。

全息路径的优化和挖掘是人类的“B”极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所有与“B”极知识有关的新问题都具有自由开放和共享的文化,遵循调动大众力量形成知识合力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全息书本的模式设计中必须重视如何转化大众力量,形成全息增值模型。

同时,全息路径优化也对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远古知识的挖掘、对于未来知识的逼近思考、对于开放的知识分享环境的追求、对于知识传播的自由度等等都是基本的要求,互联网既加速了全息理论和实践的诞生、发育,也很快成为全息理论和实践的改造对象,任何事物都是在和全息思想的或许作用中同时发展前进的。比如互联网的分解,就和全息定位的新概念密切联系在一起。

全息改造事物的前景无穷无尽,人类知识管理的全息方向具有必然性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想象性。书本的全息化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案例,但是其中最核心的一些特征,诸如全面的联系、建立高效的全息路径、非可视化、非理性与里的结合、关系定位规则、无界无障碍和无轨迹的社会联系、无动机的特殊全息书本等等,都遵循全息理论的基本规律。

全息是人类知识、信息和关系的一次大解放,并且是互联网的真正目的——虽然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此点。书本的全息,让书本的效能放大数以千倍、数以万倍,甚至可以构成一个以书本为枢纽的全息体系和全息秩序。同样道理,全息改变了的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里,都相应的诞生处无数新的全息体系和全息秩序 。虽然他们本来就是客观存在,但是全息模式的核心价值就是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尝试建立某种机制和模式,去发现、揭示和改造既有的全息存在。

(十二)

知识是能够与活着的人的概念、意识、感知、兴趣等相联系的“活”的信息,是关于信息的信息;能够与作为“活”的信息的知识发生作用并且具有意义的关于知识的知识,或者说更加潜藏的背后的知识,对于人类知识管理的梯度而言,区别于分支学科深入细研的现代科学体系的脉络,代表了另外一种质的脉络,那就是在知识背后层次递进的挖掘知识的知识——或者说是知识的乘方问题。

知识的知识的极端可能是终极的规律,但是这是一种历史的思维范畴,在目前人类的思维层次此命题显得为时甚早。他的唯一意义也只在于提示人类思维的未来空间还可以有多么悠远,可以一直延续到知识的无数次的背后,那个脉络现在究竟才开始了多久?甚至还没有开始,因为至少我还没有看见关于知识的知识的数个层次后的挖掘。结合前面所论的人类的“B”极知识概念,对于新兴的历史性的知识机制,他所派生出来的知识,我们都还初窥其径,那么此类知识的知识呢?当然更加无从把握了。所以,关于知识的知识问题以及“B”极知识的知识的问题,都是人类知识管理领域的全新问题。

对于知识的知识的管理,如何区别于寻常的知识管理?我们可以将之联系默会知识、潜显知识的管理,但是两者

作者:顺风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原创]顺 风 :全 息 经 济 论(1~12)2万字 海归论坛 2007-1-05 周五, 01:25
[原创]顺风:看透奥巴马(十二) 海归主坛 2009-2-14 周六, 10:55
[原创]顺风:看透奥巴马(十一) 海归主坛 2009-2-01 周日, 13:19
[原创]顺风:看透奥巴马(十) 海归主坛 2009-1-31 周六, 17:50
[原创]顺风:看透奥巴马(九) 海归主坛 2009-1-29 周四, 17:17
[原创]顺风:看透奥巴马(一~八·1.4万字) 海归主坛 2009-1-29 周四, 14:33
[原创]顺风:看透奥巴马(八) 海归主坛 2009-1-28 周三, 10:10
[原创]顺风:看透奥巴马(七) 海归主坛 2009-1-26 周一, 16:18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顺风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 [原创] 顺 风: 全 息 知 识 论(2.3万字) -- 顺风 - (25164 Byte) 2007-1-03 周三, 12:19 (1381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