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介绍一位中国来美的推理小说家 转贴自南方周末2005年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介绍一位中国来美的推理小说家 转贴自南方周末2005年   
Diamondhorse

警告次数: 1



头衔: 海归中将

头衔: 海归中将
声望: 博导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5/11/01
文章: 4896

海归分: 442560





文章标题: 介绍一位中国来美的推理小说家 转贴自南方周末2005年 (1038 reads)      时间: 2007-8-23 周四, 11:33   

作者:Diamondhorse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三本裘式侦探小说均已推出中文版,除《红英之死》保持原题外,《忠字舞者》改为《外滩花园》,《当红是黑的时候》改为《石库门骊歌》。


  □本报驻沪记者 张英 实习生 吴怿
  
  裘小龙,卞之琳的关门弟子,《荒原》的中译者和艾略特研究者,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授,因为其创作的4部侦探小说而成为西方的畅销书作家。其作品以1990年代中国为背景,被美国传媒认为“可从美国人的角度看到的更商业化、更现代的中国”;欧洲人甚至以其作品为旅行指南组织旅游团,“跟着陈探长的脚步来中国”。
    
  因为裘小龙的4部侦探推理小说(《红英之死》、《外滩花园》、《石库门骊歌》、《红鼠》),欧洲和美洲的读者对小说里的主人公“上海公安局刑侦队长陈超”充满了好奇。
  为了满足读者“陈超迷”的好奇,5月25日,法国《Telerana》杂志邀请裘小龙回到故乡上海,与该刊两名记者一道走访小说中描写到的场景,探访小说里的人物原型,亲历故事里的“案发现场”。
  裘小龙写侦探小说纯属玩票行为———他的本职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教授,出国前以翻译诗歌而闻名。没想到写的第一本小说《红英之死》投稿到出版社,马上就引起了出版商的兴趣,一口气和他签了3本长篇小说的出版合同。
  《红英之死》出版以后很快就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入围爱伦坡推理小说大奖、“白瑞推理小说奖”,还获得全球推理小说最高荣誉———第32届世界推理小说大奖安东尼小说奖,还曾入选纽约《新闻日报》2000年十佳小说。《红英之死》已出版十余种外文版,平装本在美国已出到第5版,在美、德、法三国的总销量超过15万册。
  “我希望用英文写出一部分真实的中国,写中国人在社会转型期感受到的变化和迷惑。”5月6日,裘小龙在衡山饭店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心血来潮写侦探
  记者:作为一位翻译家,为什么会想到写侦探小说呢?
  裘小龙:在1980年代后期,我拿了一个基金会的奖学金,就去了美国。当时我还很理想主义,因为我一直是在做艾略特研究嘛,所以到了美国,我专门去了艾略特的老家的一所大学,后来就留在了那所大学里教中国现当代文学。
  当教授的空余时间很多,我就想是不是在诗歌以外写点别的东西。就想写小说。最初的时候我想写本反映1990年代中国的社会变化的长篇小说。因为我是用电脑写作,好处就是快,坏处就是我写一段就会停下础5胶罄匆豢次曳⑾终獠皇且桓鐾暾男∷担扔谑呛眉付尾幌喙氐墓适拢庋隙ú缓每矗业孟氚旆ò阉鹄础:罄从幸惶焱砩衔倚难闯保蚁肟梢杂猛评硇∷档目蚣馨阉鹄础9适乱豢挤⑾忠痪呤澹缓笕フ页鍪撬傻模铱梢栽谡飧隹蚣芾锩姘讯鞔鹄础!逗煊⒅馈肪褪钦庋闯隼吹摹?BR>  记者:《红英之死》是怎么出版的呢?
  裘小龙:因为我没有把写小说当正业,纯粹是业余兴趣,《红英之死》写完了我没有把握一定能出版,到了1999年的时候,我就想找家出版社试试看。
  在美国一般就是你要有一个代理人。但是如果你以前没出版过东西,代理人也不会接受你。后来我查了一下,发现找代理人可能比找出版商还难,那我说得了吧我还是自己找出版社,就投了三个,其中有一个大概两三个星期就回信了,说第一我们愿意出你的书,第二我们想出你3本书。
  那个时候我高兴坏了,受宠若惊,马上就和他们签了合同。签完之后才发现这个对作者其实很不利的,而且版税不高,他把世界版权都买下来了,他把你捆住了,你就不能去找其他出版社。
  美国人出版图书有一个周期,时间大概得一年,但是,在出版过程中间,他已经把宣传和市场考虑得非常充分了。《红英之死》2000年出版的时候,第二本《外滩花园》已经快写完了。
  《红英之死》精装本和平装本加起来卖了四五万吧,在法国德国大概还要多一点。出版商当时非常惊讶。
  所以第四本《红鼠》我就可以给别的出版社了,谁价钱出的高我就给谁,法国德国已经给了,美国我还在挑。
  记者:书卖得这么好,是宣传的作用吗?
  裘小龙:美国有几个比较权威的书评媒体,有一个叫美国公共电台,这个电台就是全美听众最多的,它有一个书评家蛮权威的,除了在电台的节目里推荐这本书,他还在《纽约时报》上写文章,把这本书评为2001年出版最好图书的第二本。不久,其他书评家的书评也都出来了,对书的销售非常有帮助。
  
  “推理机器”过时了
  记者:你的小说里陈超这个人物形象令人难忘,你的很多“粉丝”喜欢这个人物是因为他很特别。
  裘小龙:西方的推理小说发展时间很长了,很多朋友说起陈超他就是福尔摩斯就是波罗,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无论是福尔摩斯还是波罗,这样的推理小说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主人公就像个推理机器一样,比如说福尔摩斯吧,我们惟一知道他偶尔会拉一下小提琴,其他就没有了,这个人物形象并不丰富。波罗也是这样,他出场的时候总是很神,但是他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在小说里看不出来。
  推理小说发展到当代,除了故事情节之外,主人公本身也要有戏剧张力,要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一个福尔摩斯,那种小说现在好像有点过时了。
  我不希望陈超仅仅是一个探长,他还会去思考案子背后的东西,他的命运跟历史的命运要连在一起,他不一定能解决他所处历史环境中的问题,但他至少要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不一定要有答案,答案可能谁都找不到。我是在写推理小说没错,但是我还希望有一些推理小说之外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主人公是知识分子可能是个有利条件,否则只是一个一般的探长的话,那种形而上的思考是不可能的事情。
  记者:你的小说为什么在西方会受到欢迎,你分析过其中的原因吗?
  裘小龙:西方有些评论家说,看了我的小说,也了解了当代中国。这样信息量就大了。他们就觉得我看你的小说,同时又了解了当代中国的一些情况。
  《红英之死》写的是1990年代初,另外两本书是从199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是渐进式的。我想尽量慢慢往当代推,但也不能推得太近,太近就没有一种历史感。
  其实我是借用侦探小说的框架来讲一些严肃的东西。我的《石库门骊歌》的英文名字叫《当红是黑的时候》,在这个小说里我想探讨人性的困惑和人的悲剧性这些东西,但是在国内出版的时候,出版社非要把名字改成《石库门凶杀案》,我说得了你要改我就不出了,最后想了个办法叫《石库门骊歌》。
  
  我没有打“中国牌”
  记者:作为一个作家,你现在的活动是把自己的小说背后的真实一一展现出来,你觉得这样的活动有意思吗?
  裘小龙:应该是有些啼笑皆非吧。我现在在法国有一批“粉丝”吧。在国外有这么一个传统,读者知道你写的小说是假的,但他们会在酒吧里挂块牌子,麦克雷探长在这喝酒,就像福尔摩斯在贝克街有故居一样,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他们都相信。
  德国去年已经来了3个旅游团,名义就是“跟着陈探长的脚步来中国”,我写的小说里陈超去过的地方他们都要去看,和平饭店要去住,外滩公园要去逛,城隍庙里喝杯茶,上海老城墙下接头,这是他们旅游的节目,这次法国那个也是,把它搞得像真的事情一样了。
  法国影响力最大的杂志《Telerana》打了个电话过来,说他们要做一个专访。他们派来了一个文字记者一个摄影记者,和我一起回中国,整天和我一起跑我在小说里写过的地方。我觉得像红楼梦里讲的假作真时真亦假那种感觉上来了。
  记者:《芝加哥论坛报》的评论赞扬你的小说让西方读者进入了一个“可从美国人的角度看到的更商业化、更现代的中国”。中国的批评家认为你在小说里打的是东方情调这张中国牌,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好奇心。对这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你怎么看?
  裘小龙:我想这是难免的,一个作品写完之后,只能由人家去评价。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那两个法国人,他们说他们想看到更真实的中国。今天我们正好去看古城墙,他们到那儿以后,就对旁边那些拥挤、陈旧的房子特别感兴趣。他们对石库门蛮感兴趣,因为我的小说有一本就是以石库门为背景的。后来我们又去了新天地,但他们去了之后对新天地没兴趣,他们说那个是假的石库门,他们就是喜欢那些住满了人有日常生活气息的石库门,他们就是想看一些真实的东西。
  面对不同的解读,我自己就觉得蛮混乱的。在写东西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我绝对不要挑一些西方人他们愿意看的东西写,像一些在西方生存的作家那样投其所好,写一些“文革”题材或者是特别有民族文化符号的东西,这样的作品特别容易讨好读者,市场空间也很大,但是我绝对不会走这样的路。
  我写的是1990年代中国城市生活,除了故事本身,在小说里我还写到了这些年里中国经济和精神生活的变化,经济对人的精神世界冲击很大,这是比较严肃的东西。我写的是一个当代的中国人,他同时对西方文化非常熟悉,这样的题材、人物、故事其实是不讨好的。
  因为我写的是中国,有些背景总得考虑跟西方的读者解释一下,因为我这个书不可能像学术著作那样加注。但是我不能写了人家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你在讲什么,那也不行。所以我觉得在文本当中要考虑到特定读者的需要。
  前几天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文章说,读裘小龙的书已经成为一个现象,一些法国读者拿着我的书到中国来旅游,作者评价说这个现象很有趣。但是这些现象并不是我决定的,如果有人因此批评我,我也很无奈。
  
  “侦探”改变生活
  记者:有人说中国人太感性,不够理性,逻辑性不强,所以写不好侦探推理小说,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裘小龙:如果从美国的《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看来,前四五名几乎都是推理小说,很少有别的小说能够进入前五名的,几十年都是这样。所以,今天的读者对推理小说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了,不可能永远读传统的推理小说模式。现在读者不大看那些没什么信息量的,当然不排除一些对推理小说入迷的。这就意味着人物必须活起来,不可能像以前的福尔摩斯那样就是破案那样单纯的写法,必须有新的创意和其他新东西。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因为中国人的思维和西方人完全不一样,中国作家在侦探推理这样的类型小说领域因此大有可为,我们可以写出和欧美文学风格和意境完全不同的作品来。
  记者:在创作上,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裘小龙:我比较喜欢两个瑞典的作家,六七十年代的,我在国外读的,我很喜欢他们的东西。那两个作家蛮有意思的,他们是一对夫妻,而且是共产党员。那个男的是一个诗人。他们最早写的一本推理小说目的不是写推理小说,他们想写社会问题,他们是从一个批判的角度来看这个社会的弊病。结果写了之后书非常畅销,一下子很红……
  那个瑞典作家的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反英雄的,你不能说他破案不努力,也不能说他不聪明,他破案的时候更多的是碰到麻烦,碰到问题,有时候破那个案子完全是靠运气,搞了半天也不是他们破的案,是另外一个人帮他们把案破了。他跟福尔摩斯那样全知全能的人完全不同。在一个国家机器里面,一个探长起的作用往往也是很渺小的,经常也是无能为力。我看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对我的胃口。
  还有一个是澳大利亚作家,他写的一本书去年评上《纽约时报》年度最好的十本小说之一。他的写法跟我的有点相似,推理的成分不是很多,更多的是讲背景的社会文化现象,写得很漂亮,那本书叫《汉弥尔顿案件》。
  记者;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是不是对你的生活有改变?
  裘小龙:是的,从去年开始我不在大学里教书了,因为我觉得这两年我还写得出来小说,而且从经济上讲写小说的回报要比我当教授的待遇回报高。另外一个比较直接的好处就是,我还是蛮喜欢旅游的,这样一来就有不少旅游的机会。有的活动邀请除了全部免单外,还另外付钱给我,何乐而不为呢。  
  我现在还在写诗,我还在写另外一部小说,跟侦探小说没什么关系。我打算再写几年推理小说,把生活费赚够了再写自己想写的小说。
  
  我还在翻译诗歌
  记者:听你的一位老师讲,你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第一批研究生,你高中都没读,年纪最小,踩着缝纫机自学英语考上研究生的。
  裘小龙:对,我是研究生班里的小兄弟。1970年我初中毕业,在家里“待分配”等工作,后来居委会安排到一家制衣小企业工作,踩了7年的缝纫机。在那7年里,虽然国家处于动乱年代,教育基本上停止了,我也没有闲着,有一段时间里,我经常去外滩公园里读书,有一批年轻人在那里自学,偷偷读英语书,彼此之间还进行语言交流,我的英语就是在公园里练成的。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当时我数学考得很差,但我外语很好,就这样考上了华东师大英文系。在华东师大读了半年书,我看到社科院在招研究生,有一条规定说不用念完本科就可以去考研究生,我当时想,反正我已经考上了大学,如果能直接读研究生更好,要是考不上也没有什么丢面子的,大不了回来读本科,后来我就去报考社科院的研究生。
  记者:作为卞之琳先生的关门弟子,他是怎么看中你的呢?
  裘小龙:回想一下,一个特殊时期里的特殊机会被我赶上了。那个时候读英文系,觉得最大的出息就是搞英国文学,卞之琳先生那时候是英美文学的泰斗。
  我们当时9个同学,当时上课也没有分导师什么的,很多老师给我们上课,后来根据每个人的论文方向,再选择老师。当时诗歌还没有热起来,虽然卞之琳先生是大诗人,但在当时,他更多的时候是以学者著称,我们也不了解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直到1980年代中期诗歌热的时候,像他和他在的“九月派”才被文学界认可。
  记者:当时他教你写诗吗?我听说他把你的诗推荐到《诗刊》发表。
  裘小龙:当时卞之琳先生给我上课很随便,就像我们现在聊天一样随便。因为当时我们社科院没有教室,教室是借的北京师大的。那时候卞先生已经70岁了,他不可能每天从家里坐车到那边上课,所以就是每个星期我上他家去。
  有一天他问了我写诗吗,我说不写,他说不写怎么能写批评文章,所以我就试着写了。我就写了几篇给他看,他一看说不错,可以拿去发,所以我就拿给了《诗刊》的一个编辑,很快就发表出来了。那时候我一想,嘿,我还好会写诗,自信心一有,从此就与诗歌结下了缘分。
  记者:在准备这个采访时,我在网上搜索,发现您的信息有两部分,一部分就是翻译的诗,一部分是您的小说。你现在还在翻译诗歌吗?
  裘小龙:除了写诗,我也在从事翻译工作,只是以前我是把艾略特、叶芝和其他意象派诗歌翻成中文,现在我是把中国的古诗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表、出版。说实话,翻译诗歌这个工作基本是赚不了什么钱的,它不可能成为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这么多年一直在翻译诗歌,完全是自己喜欢。
  记者:中国的古诗翻译出来效果是不是跟我们翻译英语诗歌的效果一样,完全是两码事?
  裘小龙:我认为翻出来还是要有诗的感觉,用母语来翻最好。你说信、达、雅,对于诗可能不行,要忠实于诗但也要高于诗,所以说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英文,关键是翻过去是不是诗。有一些译者英语是不错,但就像你中文好你不一定会写诗。翻译就等于你把它的意思用比较古老的英文表达出来,你说一般人能接受吗,接受不了。我自己写诗也懂诗,我所做的是翻过去也是诗,这一点跟他们不同。
  记者:你的小说里经常引用中国的古诗,为什么?
  裘小龙:西方这些读者都觉得蛮好,因为以前没有人在小说里这么做过。我在美国大学里也跟学生教一点古典诗歌的东西。中国古典小说里诗歌是很多的,比我的书里多得多。像三国水浒西游记,它是每一章开头有一个,每一个人物出现有一个,关键打得怎样的时候得有首诗。我下意识的想中国传统的东西能不能用,当然我不是那样很机械的,一开始来一首,一结尾又来一首。中国有些情调确实好,比如说古典诗歌里面的意境,这是老美玩不来的。
  所以我在美国出版了一本诗歌翻译集,也是受到鼓励吧,因为一个读者说我的书里面的诗他都背得出来,所以也是受宠若惊的,我说行那我就好好编一本中国的诗集吧。

作者:Diamondhorse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海归黄埔军校》课程《美国、香港和其他国际资本市场介绍》第一章《美国股市介... 海归黄埔军校 2004-8-08 周日, 13:35
吃的ART---介绍一下MOBIL RATING 和美国的MOBIL 5 ... 海归茶馆 2004-7-17 周六, 04:17
《海归黄埔军校》课程《美国、香港和其他国际资本市场介绍》第一章《美国股市介... 海归黄埔军校 2004-2-08 周日, 10:09
《海归黄埔军校》课程《美国、香港和其他国际资本市场介绍》第一章《美国股市介... 海归黄埔军校 2004-1-18 周日, 10:15
《海归黄埔军校》课程《美国、香港和其他国际资本市场介绍》第一章《美国股市介... 海归黄埔军校 2004-1-18 周日, 00:42
[原创]王辉耀介绍海归回国创业十大途径 海归商务 2010-11-24 周三, 11:48
介绍一个在国内找餐馆的网站,同时也是办网站的好点子 海归论坛 2005-7-26 周二, 12:55
自由狂奔 (free running):介绍源自法国的疾走族极限运动 (p... 海归酒吧 2005-5-27 周五, 00:40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Diamondhorse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 介绍一位中国来美的推理小说家 转贴自南方周末2005年 -- Diamondhorse - (6496 Byte) 2007-8-23 周四, 11:33 (1038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