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分享]基金变身“散户”之路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谈股论金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分享]基金变身“散户”之路   
投资的海龟
[博客]
[个人文集]





头衔: 海归上尉
声望: 学员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8/01/30
文章: 79

海归分: 9515





文章标题: [分享]基金变身“散户”之路 (1261 reads)      时间: 2008-5-21 周三, 00:28   

作者:投资的海龟谈股论金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精彩导读==

基金“散户化生存”反思 ‖QFII与基金反向操作之谜

公募高位接盘 QFII金蝉脱壳 ‖基金扎堆重仓股的后遗症

QFII反思“剑走偏锋” ‖中国基金不算机构投资者

中国基金的散户性和机构性并存

==阅读全文==
  中国基金业离“成熟”有多远?

  从3000点到6000点,再从6000点到3000点,中国股市用一年零两个月时间走了一个轮回。

  而基金业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轮回,从举国认购到门庭冷落,从额手称庆到愁眉相对。这一切来得那么突然,又那么短暂。

  经历了一个轮回,需要冷静地思考,除了A股作为新兴市场而伴生的波动之外,被认为是起稳定作用的基金业也需要好好反思。

  这时,一些批评是有益的,比如美林的高层说:中国没有机构投资者;大摩的娄刚说:中国基金是个大散户。

  承认事实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思改进。

  中国基金业的“散户化生存”模式,是由两个方面因素造成,第一是投资者构成,基金被动扮演了一个资金输送管道的角色(这令笔者想起知名投资人吕俊在离开基金业时说的一句话:“基金正在成为银行存款和股市的资金输送渠道。”),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基金业自身的利益驱动,如基金投资收益排名直接与规模密切相关,基金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等。

  当然,不能否认基金业对中国股市的重要作用,有些问题并非基金业自身能够解决,市场机制的不足、投资者的非理性客观上助长了这些“不成熟”的行为,但是,本着“闻过则喜”的态度,基金业确实应该好好反省,如何才能走出一条益于行业长期发展的中国道路。

  因此,我们推出《中国基金“散户化”生存反思》系列报道以飨读者,此为上部。

基金“散户化生存”反思

  朱益民

  从3000点到6000点再到3000点,当下的中国股市已经走完了一个完美的牛熊景气轮回。其间,中国股市泡沫集聚——膨胀——破灭的历程,犹如一面饱含兴衰、更替寓意的史鉴,令每个市场参与者贪婪、恐慌的人性在其面前无所遁形。

  作为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贪婪与恐惧,通常被当作投资失败的归因宿命,进而成为个人内心原谅投资失误的最佳借口,然而,在本轮中国股市牛熊轮回尘埃落定的今天,投资者尤其是基金持有人无意原谅中国机构投资者代表——公募基金在中国股市大起大落行情中的种种非理性表现,基金投资非理性、基金“散户化”生存指责之声至今不绝于耳。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8陆家嘴(600663行情,股吧)论坛”上公开指出,中国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一直有促进机构投资者发展的意愿,但“实际上做得不够好”,中国机构投资者发展存有快速发展和成熟之间的关系问题。

  无独有偶的是,美林集团副董事长麦克唐纳在同样的场合上语出惊人,中国的证券市场缺乏机构投资者,为何国内数百家开放式基金、数万亿投资规模在其眼中视若无物,中国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是否存在值得反思之处呢?

  机构“散户化”生存

  “基金公募5000点疯狂做多, 3500点疯狂做空,从自宫到自杀!从自杀到杀人!”

  一个署名King-1的投资者于2008年4月21日在网上发帖,如此表达对基金抛售股票行为的强烈不满。

  此前一周,上证综指下跌11.4%,股指从3427点跌至3094点。

  该投资者认为当时基金为市场杀跌的主要动力,并援引有关数据为证:以2008年4月14日大盘再现黑色星期一为例,根据有关数据分析,主要是基金大量抛出蓝筹股所致,当日基金抛出45亿元股票,最大的一家抛了15亿元。 当日,基金卖出的股票有16只,其中卖出在亿元以上的有5只。

  该投资者如此愤然评价基金在当时的减仓行为:基金在5000点上方疯狂做多,大量买入蓝筹股, 等于是自宫!而在3500点却疯狂做空,就是在自杀!在进入4月份以后更是疯狂地进行拋盘炒作。如此操作手法,完全背离了价值投资的理念而沦为彻头彻尾的投机,既然如此,基金存在的价值何在?

  2007年8月23日,上证指数突破5000点,被誉为中国股市历史性的跨越。

  然而面对这一气势宏大的历史跨越,个人投资者和私募基金畏惧不前,而公募基金则勇往直前。

  据指南针赢富深度行情数据显示,基金2007年7月16日—7月20日在沪市的净买入量创历史新高,达到惊人的303亿元,与此同时,基金在沪市买卖总交易量为1141亿元,也创出新高。此举被认为是基金“掘地三尺”发掘估值洼地。

  在推动上证综指突破5000点的过程中,蓝筹股的上涨成为最主要的力量,公募基金则主导了整个行情的发展,基金重仓集中持有的金融、地产以及有色金属行业三大板块成为上涨的急先锋。

  统计显示,2007年7月和8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中国铝业(601600行情,股吧)在连续涨停力挺下的涨幅已超过100%,宝钢股份(600019行情,股吧)最大涨幅超过65%,万科涨幅超过80%,工商银行(601398行情,股吧)涨幅近40%。

  申万巴黎基金研究部研究负责人曾对媒体公开表示:5000点不算高,而“有泡沫是理性的,没有泡沫是非理性的,5000点的结构性泡沫,对比同样是本币升值时期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这个幅度还是太小,尤其在中国具有后发和学习优势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深圳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纵观其在本轮从暴涨到暴跌行情中的表现,我们的公募基金至多是一个超级大散户。”

  万德数据显示,2008年1-5月,179只股票基金的选股能力、选时能力对其获取超越市场收益的贡献分别为-0.001 和-1.572,从这一角度看,公募基金的选股、选时能力不但不能给基金持有人带来超越业绩基准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反而造成一定的损失。

  此外,万德数据统计显示的基金投资风格更加令人震惊。银华、南方等四只保本型基金的投资风格为激进成长型,其前十大重仓股的平均持股市盈率为63.73,持股市净率为9.48倍;274只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平均持股市盈率为62.56,市净率为9.02倍,其中只有三只基金的投资风格属于价值投资型,坚持价值投资风格的开放式基金仅占全部基金的1.1%,其余的开放式基金基本上属于激进型投资风格。

  为什么诸多开放式基金能够真正坚持价值投资的会如此凤毛麟角呢?

基金非理性根源

  “5000点以上疯狂买入,3500点以下玩命抛出,如此操作虽然不尽合理,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北京某大型证券投资基金经理无奈地向记者表示。

  该基金经理告诉记者:“这完全是基金净值排名惹的祸。在5000点上方明明知道股价严重高估,你也得买,不如此操作,别人的净值上去了,你的排名就会很难看;反之,当指数大幅下跌的时候,比如上证指数跌破3500点,虽然股价估值已经合理,但是别人在砸盘,你不跟着减持,净值排名就会非常被动”。

  基金经理的利益导向是净值排名的变动,不是价值投资和基金持有人投资利益最大,基金管理公司的最大利益取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基金净值的大小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资产管理费收入高低。追求资产管理规模最大化是基金管理公司的至高利益目标。

  业内人士指出,基金在5000点上方积极买进固然与基金持有人把大量的资金主动交给基金管理公司有关,但是基金管理公司并不可以因此而完全推卸责任。在股市一片火爆期间,一些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为了吸引基金持有人申购,纷纷在5000点上方推出基金净值分拆方案,通过降低基金单位净值来获取更大规模的基金份额,进而推动基金管理资产规模急剧膨胀。

  在上证指数突破5000点直奔6000点之际,某基金经理作为投资明星向客户大力推介公司的基金产品,“中国股市黄金十年”之类的提法不绝于口。

  当记者问其市场是否真的有这么乐观时,该基金经理在私下还是表现出相当的理性和专业水平,他无奈地表示:“这是销售任务啊,我不这样说,哪个客户还会买基金呢?”

  看起来,中国公募基金的非理性或者说不成熟并不全是专业水准问题,而是利益使然。

  机构投资者离“成熟”有多远?

  今年3月份,中国证监会在“2008年养老金国际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各类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已占A股流通市值近50%,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机构投资者在改善投资主体结构、稳定市场、活跃交易、推进公司治理乃至促进金融体系竞争与效率等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投资者,都在热切期盼着中国各类机构投资者能够尽快成熟,发挥稳定市场、活跃交易的作用。相对于各类机构投资者的集体成熟而言,中国基金的成熟尤为重要,因为基金持股比重已经超过A股市场的30%,属于机构投资者阵营中的中坚力量。

  有市场人士认为,缺乏做空机制的中国股市是中国基金难以理性投资的根本原因,在市场出现单边上涨或下跌的行情中,公募基金只能是追涨杀跌。

  上海某证券公司研究所副所长告诉记者,“中国基金非理性表现虽然和市场交易制度缺陷有关,但也与基金产品契约对其股票持仓比例限定不严有关。”

  他认为,一些基金品种规定基金股票持仓比例可以在三成至九成,甚至0至100%之间,股票持仓比例如此富于弹性变化,为基金经理大比例买卖股票提供了便利。

  上述副所长指出,中国基金的成熟是个漫长的过程,至少需要20—30年的时间,除了市场制度性建设只是外部条件的改善,但基金经理的真正成熟还需时间的历练。本轮中国蓝筹股泡沫实际上就是美国共同基金“漂亮50”的翻版。

  据了解,国内1/3的基金经理管理基金的经验不到一年,一半以上的是2年以下,接近3/4的人管理基金经验不到3年,其中有许多基金经理甚至是80后出生,根本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牛熊周期考验。

  缺乏投资从业经验的、年轻的中国基金经理要真的成熟起来不可能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事情。

大象与兔子的寓言:QFII与基金反向操作之谜

程晓雯

  如果将持有的资金规模进行比较,那么在A股市场,两万多亿元的基金规模庞大如大象,而不足千亿元人民币的QFII则只能算一个兔子,但是QFII这个小兔子却屡屡“战胜”大象。

  近期,QFII再受瞩目。

  4月中旬,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中心在市场监察部及交易管理部等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一份对QFII自2008年1月以来详细交易的情况说明。报告显示:从1月初直至3月25日,53家QFII在A股上的操作大部分为减仓,而其累计抛售规模为234亿元;从3月25日起,QFII开始反手做多,至3月底的五个交易日内累计净买入达21亿元;而4月2日后,大规模建仓出现,直到4月中旬上交所报告截止时,QFII已完成146亿元规模的建仓。

  但是与此同时,基金的表现却颇让投资者失望,在这一事后被证明是底部的区域,国内基金却在经历了崩溃式的恐慌。

  一位基金业人士告诉记者:“在A股跌至3300点以下的某天晨会时,一位一直坚持积极看多的基金经理的观点突然间有了180度的转变,看得非常空,感觉是崩溃了。”

  事后证明,兔子和大象竞赛中,兔子又是赢家。

  逆“大象”而行 “兔子”获利50亿

  上交所的上述报告透露,在3月25日开始的这一轮抄底行动中,外资在大量减持石油石化及有色金属股票之后,积极买入了金融及地产类股票。从3月25日到4月24日的一个月时间里,QFII完成了近200亿元规模的建仓,而此后上证指数上涨超过15%。而根据大智慧板块涨跌幅统计显示,券商、银行等金融类板块指数从4月24日至今涨幅已超过25%,最高则接近50%,而地产板块的最大涨幅也在25%左右。

  由此,国泰基金人士估算,QFII在这一次抄底的过程中获利有望达到50亿元左右。

  而与QFII的积极买入相反,58家基金公司346只基金披露的2008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基金的平均股票仓位在一季度下降了4.75%。在4月14日的“黑色星期一”,上证指数大跌5.62%,基金正是当天做空的主力,数据显示,当日基金抛出45亿元股票,最大的一家抛了15亿元。

  Topview数据显示,甚至在4月20日证监会出台救市措施的次日,沪市机构席位依然大举卖出,流出金额最大的交易席位亦是基金席位,单边卖出7.8亿元。

  QFII此次的抄底成功,并非偶然。早在2005年二季度开始到2006年一季度, QFII就曾经对A股进行了“千点大抄底”,事后数据也证明,QFII获利颇丰,而当时,基金同样无所作为,甚至成为上证指数跌至千点的“帮凶”。

  而更加“可怕”的是,在QFII一轮轮的抄底显示,这只“兔子”对于A股上市公司的熟悉程度也在不断深入,而此前,这一直被认为是“大象”的本土化优势。

  根据Wind资讯对于QFII的有关统计,2006年中,单个QFII账户对于A股增仓最大的数个股票分别为:宝钢股份、上港集团(600018行情,股吧)、宇通客车(600066行情,股吧)、燕京啤酒(000729行情,股吧)、中集集团(000039行情,股吧)。而到了2007年中,QFII增持规模最大的股票转为了平煤天安(601666行情,股吧)、深发展A、万科A、中联重科(000157行情,股吧)、东方锅炉、宇通客车、焦作万方(000612行情,股吧)、小商品城(600415行情,股吧)。

  2008年上市公司一季报十大股东的统计显示,QFII在一季度中增持的主要是二线的中小盘股,抛售的也是中盘股。截至3月31日,单个QFII持有的A股上市公司股数前五名的是:北京银行(601169行情,股吧)、兴业银行(601166行情,股吧)、美的电气、白云机场(600004行情,股吧)和大同煤业(601001行情,股吧)。而美的电器(000527行情,股吧)依然是本季度统计中QFII交叉持有最为密集的个股。

  从原来的宝钢股份等重点行业的龙头公司,到小商品城这类更地方化,成长更为迅速的二线规模公司,再到美的电器这样关注内需的企业股,这反映了QFII对中国市场的熟悉。

  其中,从3月31日到5月5日,QFII对兴业银行增仓最多,达14亿元,而兴业银行在基金减持排行中排第四位,被减持4.4亿元。从3月31到5月5日,兴业银行上涨了约15.54%。虽然只是个案,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QFII对个股的判断能力并不输给基金。

“大象”的困惑

  但是“大象”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根据理柏中国发布的中国基金透视月报(2007年12月号)显示,A股市场盈利最佳的开放式基金表现远远超越QFII,截至2007年底,华夏大盘基金最近3年的累计收益率达到728.44%,而同期盈利能力最高的QFII基金:富通扬子基金收益率则为530.76%。

  2007年股票型基金上涨137.66%,QFII中国A股基金在2007年上涨123.54%,涨幅小于中国内地股票型基金,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QFII的A股基金1月跌幅达12.93%,略大于国内股票型基金的11.62%,2月也跑输国内股票基金。

  进入3月下旬,QFII的大规模抄底发生。

  虽然A股基金中也有不少表现出色的基金,但是整体而言,不可否认的是,QFII似乎的确技胜一筹。

  “QFII是以全球的眼光看待中国市场。从全球配置来看,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濒临衰退,经济增速减慢,在发达国家寻找投资机会越来越难了,因此资金流向新兴市场。而国内基金更多的是从相对比较窄的面去看待市场,对大小非解持、从紧货币政策、预期通胀压力难以缓解等问题的担忧使他们看空市场。”中国对冲基金中心研究部主管锐衍认为,视觉的差异决定了A股基金和QFII之间行为的差异,而最终呈现在投资者明前的,就是基金和QFII之间明显的反向操作。

  而值得关注的是,QFII对A股的这一轮抄底也可以用“全球眼光”进行解释。

  QFII对A股的抄底可算是其全球抄底行动的一部分。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无论是在众多QFII机构的大本营美国还是香港这样的新兴市场抄底行动都在上演。

  3月17日,纳斯达克指数创出2155.42点的新低后开始上涨,同一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第二轮探底后重拾升势,这样的抄底行动马上“波及”到资金进出自由的香港市场,3月18日,恒生指数创出20572.92点的新低后,就开始稳步上扬。

  与此相比,QFII基金对A股的抄底,已经是晚至3月25日,事后看来,并非A股投资者没有察觉QFII正在全球进行抄底,而是没有信心跟随。

  而压在“大象”身上的排名压力以及基金持有人的不成熟等因素也被认为是造成基金跟QFII之间行为差异的原因。

  据业内人士介绍,有的QFII是身兼经纪商和自营商双重角色,自营业务也占一定比重,但国内几近90%的基金份额由个人投资者持有。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相对QFII,更大程度上受个人投资者的投资习惯所决定。另外,从申购、赎回情况看,QFII的投资者显得更加理性。

  在去年火热的行情中,QFII基金的投资者一直在赎回基金,净赎回态势一直延伸到今年一季度; 由于QFII的投资者可以投资全球市场,不必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当他们认为A股“太贵”时,就可以转投其他市场,高位赎回,迫使基金减仓。而与之相反的国内投资者,却在高位时大量地申购,从而也迫使基金高位加仓,继续推高市场;当市场下跌时,赎回压力也使基金减仓。以4月份为例,在纳入统计的7只已公布资产数据的QFIIA股基金当中,仅有2只在4月份保持净赎回,其余5只QFIIA股基金转呈净申购,其中以iShare新华富时A50中国基金及标智沪深300中国指数基金净申购幅度成长最高,前者增长幅度高达265%,后者增长幅度229%。惊人的净申购幅度成为此次QFII抄底的重要“弹药”。然而,4月份对国内基金而言,赎回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基金投资者对机构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国内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往往以排名作为唯一标准,致使国内机构投资者不得不考虑投资行为对排名的影响;QFII则不需要受到排名的束缚。

  锐衍认为理性地看待QFII,借鉴其优势,国内机构投资者可以学习“全球投资的形势及布局”。

平煤天安的股东踪迹解读:公募高位接盘 QFII金蝉脱壳

  张桔

  屈指算来,QFII深耕中国内地股市已四载光景,其最初迥异于公募的价值理念和投资手法被业界所垢病,但当内地股市超级牛市的光环褪却后,唯有QFII在公募丢盔卸甲的狼籍之时仍高歌猛进……

  仔细分析QFII的投资路径,发现QFII常常在与公募大唱对台戏中渔利。在市场3000点岌岌可危之时,QFII的大肆抄底给疲软的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当公募基金仍在为蓝筹公司短缺而叫苦不迭时,QFII却早已将投资直指二三线公司,挖掘黄土中的真金。天证投资提供的统计显示,从3月30日~5月5日,QFII加仓农业板块中新赛股份(600540行情,股吧)1071.14万元,而同期公募却减仓17880万元,而该股这一时间段涨幅为12.74%。

  从老牌QFII中UBS.AG进出平煤天安的案例,或许我们能勾画出QFII投资的一道轨迹。

  QFII收益率超300%

  通过上市公司季度报告分析,QFII对于平煤天安的投资,前后断断续续历经了一年的时间,而UBS.AG则成为其中的主力军。

  上证所公开的信息显示,QFII的身影首现于2007年第一季度的季报中,UBS.AG以持股1185.9578万股位列于该股的十大流通股东之列;而后2007年的半年报中,UBS.AG继续增持,持股达到了3137.4153万股,同时另外的两家QFII(BNP PARIBAS和GOLD MANSACHS)也分别进入了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序列。

  不过,2007年三季报时,新进的两家QFII就已经从十大股股东的名单中消失了,UBS.AG也开始减仓,该季度末他们的持股锐减了一半,只剩下1457.5249万股;而后UBS.AG就开始了从平煤中的胜利大逃亡之旅,2007年年报时持股进一步下降至1131.05万股,而2008年的一季报中UBS.AG的身影则彻底消失了。2008年一季度报表显示,华夏红利(行情,净值,基金吧)、广发聚丰(行情,净值,基金吧)、易方达价值成长(行情,净值,基金吧)、广发大盘等基金进入了该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

  365天一个宿命的轮回。根据记者的推算,UBS.AG的建仓成本应该在15元以下,而平煤天安去年股价一路狂飙,10月10日上触全年盘中最高点51.78元,照此推算,QFII投资的收益率应该超过了300%。

  然而结合平煤天安的基本面来看,QFII赚得盆满钵盈似乎不合常理。

  对此,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表示,其实平煤天安的基本面只能用资质平平来形容,公司的煤种不错,地理位置居中,规模也大,但就是储量偏少,在煤炭类上市公司中横向无法和中国神华(601088行情,股吧)、中煤能源(601898行情,股吧)等央企相提并论,纵向即使在焦煤的子板块中也要排在西山煤电(000983行情,股吧)的后面,位列第二位。

  然而QFII的出牌却总是出人意料。宏源证券(000562行情,股吧)分析师刘起介绍,去年一月份,澳大利亚最大投行麦格里的香港分支机构派出研究员赴平煤天安调研,之后就引发了一轮QFII的疯狂炒作。

  他分析这可能是源于平煤天安母公司一系列动作引发的遐想。平煤的母公司平煤集团去年整合了禹州煤矿、汝州煤矿、平顶山煤矿,三大煤矿总储量高达153亿吨,其中尚未利用资源107亿吨,之后上市公司又探明了彬长矿,平煤集团煤炭储备量高达117亿吨。而这些资产未来都存在注入上市公司的可能。

  “QFII关注煤炭股,更关注的是上市公司所属集团的整体实力。因为单一煤矿都有明确的开采年限,目前煤炭类上市公司基本都有强大的集团在背后撑腰,源源不断地将新探明储量的煤矿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增强竞争实力。”齐鲁证券分析师张宾向记者表示。

  公募建仓成本高企

  根据指南针旗下天证投资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12月28日到2008年年1月11日,公募基金累计介入平煤天安金额已高达6.196亿元。同时,QFII开始大量出售手中的筹码,截止到2008年3月31日,上海新昌路营业部和淮海中路营业部作为QFII云集的两个营业部期间内累计净抛售额为6.459亿元,同期相比,基金介入金额仍呈现大幅上涨,累计高达29.668亿元。

  天证投资分析师表示,通过盘口追踪,公募基金建仓的过程正好与QFII相反,其大规模加仓其实早从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开始。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平煤天安此前的2007年半年报中,广发系仅有一只广发聚丰位列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到了2007年三季报,广发大盘、广发聚丰、广发策略、广发聚富(行情,净值,基金吧)等均出现在其十大流通股股东之中,而今年一季度,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全被公募基金所包揽。分析发现,公募的建仓高潮来自于去年的第三四季度,根据测算,较之此前的QFII建仓成本,公募的成本翻了一倍还多,大概在35元~40元一线。

  然而,结合目前平煤天安股价突破五十元的走势看,公募基金显然也有了大约30%以上的盈利空间。对此,长城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2008年该公司业绩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于煤炭价格的上涨,目前公司的焦精煤含税价格已经达到了1300元/吨,与2007年相比上涨了50%,但因为焦煤市场持续供不应求,因此对于全年业绩预期仍然乐观。

  上海证券分析师严浩军则表示,随着今年在建项目的陆续竣工,公司2010年的原煤生产将达到3000万吨以上,由于公司是炼焦煤行业的龙头之一,因此给予公司2008年高于行业的30倍市盈率评级。

暴涨暴跌:基金扎堆重仓股的后遗症

  张伟霖

  基金日益明显的扎堆持股的现象,突出了基金管理和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同质化问题。

  与此同时,从2007年基金重仓股的风起云涌到今年的大幅调整的过程中,基金扎堆持股的现象不但没有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反而助长了个股股价乃至整个市场呈现暴涨暴跌的局面。

  扎堆热点板块

  这种基金扎堆的现象在2008年的股市中表现更为突出。

  根据2008一季报的统计显示,基金扎堆最多的前五只股票是招商银行(600036行情,股吧)、万科、浦发银行(600000行情,股吧)、贵州茅台(600519行情,股吧)、苏宁电器(002024行情,股吧)。其中连续两年成为基金扎堆最为集中的招商银行在一季度盘踞了198家基金,该数字比去年底更增加了34家。排名紧随其后的万科A、浦发银行参与的基金也分别达到了134家、122家,

  当市场调整,大部分股票出现泥沙俱下的状况的同时,基金业也开始寻找一些去年很少关注的板块,如农业和化工等,而基金扎堆的现象随之在这些股票中呈现。

  以在2008年一季度堪称最大热门的农业板块为例,自南方基金在年初以报告的形式率先挖掘出该板块开始,农业板块开始逆市上涨,成为一季度最受瞩目的板块。与此同时,农业板块也成为在传统的大盘蓝筹之外,吸引众多基金扎堆的典型板块。

  以农业股当中的龙头北大荒(600598行情,股吧)为例,topview数据显示,去年底时,仅有39家基金和券商持有其股票,3月4日,基金券商家数攀升到高峰时的93家,其后北大荒股价回归,但是截至5月15日,基金券商家数依然达到82家,占了全部流通股的30.3%。

  同样是主营农副产品加工的国投中鲁(600962行情,股吧)去年底时仅有10家机构持有该股票,其后机构不断增加,截至5月15日,持有其股票的机构家数已经达到了31家的水平。

  这种日益明显的扎堆现象,不能不说明基金管理和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同质化问题,尤其是品种选择、操作习惯等方面,更是存在趋同的现象。而在同一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身上,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2008年一季度在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以贵州茅台、浦发银行、万科A、泸州老窖(000568行情,股吧)等为代表的大盘蓝筹成为同系基金最为集中的“避风港”。

  数据显示,大盘蓝筹中的万科A,分别为易方达旗下10只基金,国泰旗下7只基金,博时、南方、鹏华、泰达荷银、华夏和大成旗下分别有6只基金,长盛、国联安和广发旗下分别有5只基金重仓持有。

  同时易方达系11只基金,南方、大成6只基金,广发、招商、富国系5只基金分别重仓持有浦发银行;易方达系11只基金、华夏系7只基金持有武钢股份(600005行情,股吧)。

  另一方面,在一些相对冷门的股票上,也频繁出现了同系基金的身影。如易方达系5只基金重仓特变电工(600089行情,股吧);申万巴黎系4只基金持有云天化(600096行情,股吧);国泰系5只基金重仓同方股份(600100行情,股吧);富国系5只基金持有航天信息(600271行情,股吧)等。

  对此,有基金业者表示,基金公司在同一个投研平台的基础上集体看好某一只股票,这有利于基金公司深入挖掘此类个股的投资价值,充分把握基本面的变化情况。

  然而事实上,在去年及基金重仓股的风起云涌到今年的大幅调整过程中,无论是异系基金扎堆还是同系基金扎堆的股票,号称是价值投资者的基金不但没有使得个股得到真正的价值定位,反而起到了助涨助跌的反向效果。

  后遗症

  如果以“5·30”证券交易印花税上调前的2007年5月29日至此次证券交易印花税下调前的4月23日这一区间来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基金重仓股暴涨暴跌,且波动幅度远高于同期大盘波幅,客观上引领了这一轮市场暴涨暴跌的轮回。

  个中的原因在于:有集中扎堆,基金重仓股会比其他股票涨得更快。相应的也就会有基金集体撤离的“后遗症”,加速重仓股的大幅调整。

  在这一区间段内,基金重仓股的最大涨幅和最大跌幅,均远远高于同一时间段内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的波动幅度。在此期间,沪综指最大涨幅41.27%、最大跌幅51.16%,而基金重仓持有的银行和地产股最大涨幅在108%~136%之间,最大跌幅在40.6%~73%之间。除招商银行最大跌幅小于沪综指外,其他个股最大涨幅和最大跌幅均远远大于同期沪综指和沪深300指数最大波幅。

  尤其是从2008年一季度中的市场表现来看,相对于基金扎堆,基金集体“撤离”已经成为当前基金操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基金减持市值较大的股票中,中信证券(600030行情,股吧)、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老牌重仓股集体撤离现象最为明显。

  以中信证券为例,2007年四季度时仍有203家基金持有中信证券,而一季度已经剧减至54家,一季度中共有149家基金撤离,减持市值达到414.97亿元。

  再如中国平安(601318行情,股吧),参与基金由去年四季度的200家减至一季度的34家,留守的基金家数仅占17%,基金减持市值高达258.99亿元。统计显示,还有中国石化(600028行情,股吧)、宝钢股份、大秦铁路(601006行情,股吧)、中国人寿(601628行情,股吧)等16只股票均遭受逾百家基金抛弃。

  而另一方面,基金扎堆时体现的“集体智慧”对于个股基本面的把握也是错误频发,令人质疑当前基金业投资管理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否存在明显不足。典型的案例如S天一科(000908行情,股吧)造假事件,令7只扎堆重仓的基金至今难觅出路。

  根据基金公司披露的季报显示,目前共计有7只基金位列S天一科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合计持股1838.56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20.44%。而市场预计,从2007年8月23日至今仍处于停牌的S天一科一旦复牌,其股价必遭重挫。

  同样是68只基金扎堆的宏达股份(600331行情,股吧)于4月21日复牌,复牌之后即遭遇6个跌停。截至5月12日的收盘价仅为36.31元,较其在2007年9月27日停牌时的80.2元的高位,已经缩水了超过50%,而持有宏达股份共计1.36亿股的68只基金已经遭遇了巨额亏损。

豪赌*ST北生落败 QFII反思“剑走偏锋”

  张桔

  从最初的瑞银华宝试水ST黑豹(600760行情,股吧),到之后的汇丰银行成为ST酒花第一大流通股股东,再到此次的三只QFII1亿元入驻*ST北生,QFII正在走一条与国内基金不同的路。

  2008年开始,*ST北生成为QFII率先青睐的ST股对象。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QFII增持*ST北生1075.26万股,而截至3月31日,共有三家QFII持有*ST北生,汇丰银行持有503.72万股,巴黎银行持有420.67万股,渣打银行持有150.87万股,持股合计1075.26万股,占*ST北生流通股的4.49%。

  *ST北生能重生?

  根据天证投资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的第三季度季报和年报中,该股股东的名单中尚未有QFII的身影出现,而今年第一季度的季报,新进QFII的合计持股量占据A股的比例达到了4.49%。

  TOPVIEW系统的监测数据显示,作为QFII投资大本营之一的申银万国上海新昌路营业部2月下旬投资出现异动。从2月25日开始,该营业部持续买进*ST北生。

  据上交所的公开信息显示,这家营业部第一次买入5500万资金量的股份,第二次买入2400万资金量的股份,合计接近8000万元。2月25日收市后,机构对该股的持仓为2.14%,约511万股;3月3日,机构持仓为3%,约800万股。

  *ST北生颇为曲折的重组之路显然吸引了QFII的目光。从2007年4月18日涨停收盘到2008年2月5日的复牌,*ST北生的停牌重组前后经历了长达十个月之久。今年2月5日,*ST北生发布公告称,表示与重组方中能石油勘探(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能石油”)签定了资产重组协议,股票第二天随即复牌。

  一如此前多数的重组故事,*ST北生重组后被一口气连拉了9个涨停板,直到2月25日涨停板打开后筹码不断进入,而后又是连续5个涨停,直到3月4日盘中上触12.67元的高点,继而掉头向下踏上了漫漫跌途。

  根据记者的计算,QFII在2月25日到3月4日这一集中建仓时段平均的建仓成本约为11元,豪赌重组股冲动的后果就是此后的被套其中。

  究其缘由,市场的博弈此时证明了QFII的眼光浅薄。根据宏源证券分析师刘起的判断,QFII投资该股也是经过了前期的研判,认为既然能成功复牌,重组应该有确凿的把握,于是不计成本地抢入看似性价比超低的未来石油大鳄。

  然而,*ST北生此后的下跌缘于重组中诸多的变数。根据记者的多方了解,重组方中能石油股东计划增资120000万元现金中的绝大部分尚未完成,而重组方所出具的财务报表尚未审核过关,注入油田的开采权评估也还在进行中。

  争议投资ST股合理性

  明知是高风险的品种,标榜价值投资理念QFII的义无反顾仍然出乎业内人士的预料。

  结合*ST北生的例子看,TOPVIEW的数据显示,4月16日,作为此前QFII集中买入*ST北生的平台——申银万国上海新昌路营业部首次出现在当日卖出排行榜上,并排在首位。当日QFII卖出了大概650万元的股票。但市场人士判断,可能多数QFII尚未从中出逃,因为*ST北生在一路的下行中维持地量,QFII割肉的机会并不多。

  QFII的一反常态确实让人疑窦丛生。据接近QFII的人士表示,QFII的价值投资理念在经过了几年中国市场不甚成功的实践之路后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投资于带“*”的ST股,固然是QFII剑走偏锋思路的体现,同时也折射出内地市场热点凌乱的一种无奈。

  任瞳也分析,QFII投资ST股表明其逐渐接受了部分内地市场常常重组后股价升天的情况,在明确获知重组消息后,提前布局期待利润。

  刘起表示,QFII悄悄建仓ST股,说明这些资金对部分有实质性重组题材的问题股也保持了关注度。面对市场里高企的估值,部分QFII宁愿选择市场中低价的“乌鸡”,而不是坚守“凤凰”,投资思路出现了一个清晰的转变。

  某种意义上看,QFII豪赌*ST北生的落败,无疑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

中国基金不算机构投资者——专访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中国区总裁高潮生

  旷野

  当提起机构投资者的时候,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基金,基金公司数量的激增、资产规模的壮大以及一批基金经理的扬名,在这一轮牛市中被放大。但是,在国内基金轰轰烈烈的前进途中,却有国外投资人士提出“中国的证券市场缺乏机构投资者”的观点。

  纵观欧美的成熟资本市场,除了呼风唤雨的对冲基金之外,还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基金名称和运作手法,以及很少听说的个别机构投资者类型。那么,基金究竟属于怎样的机构投资者,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还需要哪些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记者就此采访了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中国区总裁高潮生,以进一步了解世界舞台上的机构投资者。

  什么是机构投资者

  《21世纪》:许多人已经将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之间划上了等号,可是在美国基金的种类比国内多,投资范围比国内广,同时还有许多资产管理公司、风投公司等也以机构投资者的身份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机构投资者该如何定义?

  高潮生:国内外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定义有着很大差异。

  通常来说,与机构投资者相对应的是私人投资者即散户,前者投资资本来自机构,后者则是来自个人。从狭义上,机构投资者可以分为五类:规模第一的是退休基金,其次是慈善基金和家族基金,大学基金,保险基金以及信托基金;从广义上还应该包括不拥有投资资本但从事投资活动、业务的一类公司,也就是代客理财的金融理财机构,这包括共同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以及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在中国A股市场,通常把共同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代言人,而在美国,共同基金并不是证券市场的主角,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不同。

  在美国资本市场,资产管理公司是最早出现的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它的客户是前面提到的那五类狭义的机构投资者。到上世纪70至80年代,大量的私人投资者希望由专业团队为其进行理财投资,共同基金随之迅速发展,最初的模式是:共同基金聚集私人投资者的资金,然后将钱集中以基金公司的名义投向资产管理公司。

  共同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逐渐发展演变至今,两者的业务界限已经变得有些模糊,许多共同基金拥有专业的投研队伍去进行股票和债券的投资,一些资产管理公司也开设了针对散户的营销部门,直接吸纳私人投资者的资金。

  不过,目前仍然有保持着传统风格的资产管理公司,例如美国的两家著名公司——惠灵顿管理公司(Wellington Management)和Alliance Capital Management Holding(AC),就只面向机构投资者。

  国内在定义或者概念上有所混淆的原因是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程与美国恰恰相反。

  在国内先有基金公司,代表着私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近几年,随着专户理财、企业年金成为热点,少数基金公司已经在向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向延伸。

  不过,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未来结局很可能和美国相同——基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功能混合。

  《21世纪》:基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资金来源分别是散户和机构,这是否导致了同样作为机构投资者,它们的投资行为却会有不同?

  高潮生:从定义上,已经可以看出基金和个人投资者,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有着资金来源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它们之间投资行为大不相同。

  基金比个人投资者的资金规模大、资产配置完全、管理费用低,且更倾向于依赖专业的投资顾问,这些都是基金具备的优势。

  需要主义的是,封闭式、开放式、ETF三类基金由于可以自由交易,其投资行为还是由其资金来源的散户性质决定。基金公司由于不能控制基民也就是散户的赎回和买入,不算是真正意义的独立投资人。然而,由于投资者一般是退休基金、慈善基金等遵从长期投资理念的机构,资产管理公司更容易保持投资的独立性,因此能够发挥维护市场稳定的作用。

  此“基金”非彼“基金”

  《21世纪》:您在刚才的狭义机构投资者中提到了信托基金,这是国内市场不太常见的基金类型,它与共同基金相比有什么特点,在中国,信托基金是否有发展空间?

  高潮生:美国基金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代,最早是诞生于1865年的信托基金,随着时间推移,封闭式、开放式、交易所交易式(ETF)相继出现。其共同点是具备投资组合和专业的投资管理人,不同之处集中在流动性方面。

  信托基金是在合约规定的长期时段内完全不能够交易的基金产品,属于长线投资的投资产品。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客户主要是为孙辈积攒教育经费的老人们,以及刚刚淘到第一桶金需要为养老做准备的年轻人。例如生命周期基金,就是大家耳闻较多的美国信托基金产品。

  在中国,灵活度高、风险高、资本额要求高是信托基金的产品特点。其监管部门区别于其他基金——是银监会。不过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造就富翁的速度十分惊人,这样的高端投资产品确实符合中国国情,今后的发展还是值得期待的。

  《21世纪》:保险基金是A股投资市场的一员,但是力量还不强大,有人认为缺少大规模的保险基金参与就意味着中国缺少机构投资者,保险基金在证券市场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吗?

  高潮生:保险基金占据了美国证券市场15%的比重,相比之下,中国的保险基金力量实在微弱。如果保险基金在A股投资比重得到提高,除了能够增大股市投资的需求之外,作为长期投资者其稳定市场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保险基金的投资资产大部分属于自有资产,投资的长期性得到了有效保证。

  在中国,增强保险基金的实力,需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促进保险业的繁荣,这是随着国民收入提高自然会实现的;另外强化保险公司投资规划的市场化,这需要政府监管的政策支持。

  前景展望

  《21世纪》:在进行了国内外的对比之后,可以看到A股舞台上主角过于单调,从而衍生了市场波动过大等问题,对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未来蓝图,您有何预期?

  高潮生:在学术界已经论证了:投资人的频繁买卖并不利于提高投资收益。

  假设在1990年深交所成立时,有一支信托基金合约期为18年,投资深交所上市的股票,那么合约期满的时候,年化收益率将有望超过25.2%,而这期间中国股市经历了多少暴风骤雨!

  然而,人们往往不相信这个简单的投资原则,对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充满信心,坚持低买高卖,却在实际操作时变成了低卖高买。很明显,从2006年到2007年底,中国股市牛气冲天的阶段,买入股票、基金的人远远超出卖出的人,而今年A股跳水以来,出货又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

  不过,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投资产品的设计不可能超越资本市场的发展。

  国内资本市场目前还不完善,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的心态和理念都不成熟,一方面,应该有更多的长线投资产品出现在A股市场,发挥其稳定器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却很小,这个鸿沟需要时间去填补。

  我认为,证券市场的中流砥柱应该是最开始提到的资产管理公司的客户——五类狭义机构投资者(退休基金等),因为这些投资机构规模大,专业知识充足,资产配置完备,抗风险能力很强。中国目前的基金公司虽然规模上迈出了很大一步,但是考虑到市场地位和影响,它们不能被称为中流砥柱。

  相信伴随企业年金、信托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3-5年后,资金来源于散户的基金在A股市场的比重将会下降,这将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英国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成立于1804年,为全球著名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高潮生博士目前担任英国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和中国总裁,具有近二十年的华尔街投资经验。)

中国基金的散户性和机构性并存——专访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兼中国策略师娄刚

  旷野

  对于目前国内基金业的“散户化”投资行为以及国内基金公司开展专户理财业务后将国内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何改变等相关问题,外资的机构投资者是怎样看待的?本报就此业内关心的问题,对摩根士丹利执行董事兼中国策略师娄刚进行了专访。

  低位急速斩仓,高位抱团取暖

  《21世纪》:目前在A股市场上,基金由于规模突飞猛进而备受瞩目,而其“散户化”的行为也饱受争议。你怎样看待中国基金业的现状,与国际同行相比有什么区别吗?

  娄刚:尽管近几年国内基金的规模发展很快,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基金占比仍然不够大,机构化水平在世界范围比较来看还比较低。国内基金和境外基金在募集和管理上并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是国内基金大多为契约型,就是每发一个新基金就是新增一份合约,境外基金主要是公司型,新增一个基金就设立一家公司。

  的确,国内基金目前具有很大的散户性,例如这几个月基金经理在A股跳水后斩仓,和前面市场高位时基金的抱团取暖就是散户性的表现。

  同时,在市场行为特性之外,也应该看到国内基金具备的机构特性,这些年基金公司在专业的研究团队和研究方法、系统的选股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21世纪》:提到基金的散户性,人们总是拿QFII作为比较对象,有观点认为QFII的投资更加理性。我们知道投资国内基金的主体是散户、个人,而QFII的投资者主体是养老基金、退休基金和大学基金等等,投资者的不同是否对基金的投资行为有影响呢?

  娄刚:投资者素质对基金投资行为的影响是必然的。可以说,基金散户性的根源就是其绝大多数投资者是散户,散户抱着很强的投机心理将钱投向基金,一旦市场情况不好,散户就纷纷赎回,市场好了,又拼命加仓。

  基金经理作为一个实际的投资主体,面临这样的市场,只能选择适应,被迫高买低卖。而QFII由于其投资者本身就属于机构投资者,对短期市场波动不敏感,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不用担心会有短期的大额买入或者赎回。

  另外,QFII的基金经理不必面对每天净值排名的压力,对他们投资业绩的评价一般要等待1-2年以上的时间跨度,有些机构内部可能每个月会评价业绩的状况,但是不会以几个月的业绩来论英雄。总的来说QFII基金经理的自由度比国内同行大得多。

  需要强调的是,市场的成熟是有阶段性的,没有必要对这个对比过分苛求,市场的现实存在就是合理的。就算QFII的基金经理来管国内的基金的话,除了适应,恐怕也没有什么。

  “说是巴菲特,做像索罗斯”

  《21世纪》:专户理财正在成为国内基金公司争相开设的热点业务,专户理财的资金来源并非散户,那么这项业务的兴起对改变国内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没有实际意义?

  娄刚:我认为短期内实际意义有限。A股市场并没有全面认可价值投资的理念,虽然很多机构都宣称坚持价值投资,但是实际行动却不是如此。

  在股指上涨到6000点的时候,我没有听到一个国内的基金经理表示市场超估而打算卖股票,而近几个月股指暴跌,基金则在拼命的出货。这就是明显的散户行为。

  而据我对客户的了解,去年股指达到5000多点以后清仓的QFII属于大多数。因为每家外资券商都有固定 的QFII额度,通常都是十分紧张的,而在5000多点之后那段时间,我们的QFII额度变得十分宽松。

  价值投资和机构化的过程是鸡和蛋的关系。在一个不认可价值投资的市场中,即使参与者全部是机构投资者,也只不过是很多大散户而已,因为它们的投资行为和思路与散户相同,是以一种投机方式运作基金。

  机构化肯定会推动投资市场对价值投资和基于基本面研究的投资理念的认同,反过来,当后者得到市场的强烈认同之后,也将促进机构化的发展。

  我们必须承认——投资是一种艺术,也是一个专业。像现在兴起的专户理财,其实投资人对基金经理的要求还是很苛刻的,要求低风险,高回报。这显然仍然是一种不成熟的散户的心态。所以,单边的推动机构化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各方面同步建设,向社会大众和投资机构推广成熟的投资理念和理财意识。财经媒体在这方面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当然,并不是说作为机构投资者就不能够投机,重要的是明确投资理念,同时细分客户群。例如一个对冲基金,就应该让投资者清楚基金的特点就是高风险和高回报。而国内存在一种情况就是——嘴上说自己是巴菲特,而实际操作起来却像索罗斯。这就是机构化还不够彻底、不够专业的表现,机构投资者还没有对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有全面的认识。

作者:投资的海龟谈股论金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分享]大盘调整,散户该何去何从? 谈股论金 2011-1-14 周五, 13:18
[原创]白骨金:散户如何保持稳定盈利 谈股论金 2010-12-14 周二, 14:43
[分享]取道“长城”直入中国散户市场 海归主坛 2007-6-07 周四, 12:24
巴曙松:基金经理不能变成大散户(ZT) 海归论坛 2007-4-04 周三, 23:57
[转帖]人人网启动私有化 4美元回购价引散户不满 海归商务 2015-6-16 周二, 11:22
[分享]舊金山中領館舉行中醫藥界招待會 全美針灸行業發展喜人(視頻) 海归健康 2014-4-28 周一, 13:57
[转帖][分享]《金童玉女天下无双》 高山流水 2013-7-20 周六, 06:13
[分享]黄金白银圣斗士:8.31黄金白银走势分析 谈股论金 2011-8-31 周三, 10:27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投资的海龟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QQ号码752204904
  • [分享]基金变身“散户”之路 -- 投资的海龟 - (19545 Byte) 2008-5-21 周三, 00:28 (1261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谈股论金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可以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